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莒废太子展舆在吴国的鼓动下弑犁比公而篡位并没能获得莒国上下的普遍拥护,反而出现了离心离德的局面。鲁国上下对莒国的混乱局面自然是洞若观火,因此在晋国的支持下主动出兵伐莒,并重新攻克了沂水流域的重镇郓邑:
…...三月,取郓……(春秋.昭公元年)
……季武子伐莒,取郓……(左传.昭公元年)
关于郓邑的地望,一直以来颇多争议。目前官方比较认同的地点在今沂水县北约 45 里处位于沭河畔的徐家荣仁村的春秋古城遗址一带,理由大多基于历代地理文献诸如《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或者杜预注解等资料的推测,暂时没有直接的文物证据。
但是如果从《传》文记载出发:
……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丘。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楚师围莒。莒城亦恶,庚申,莒溃。楚遂入郓,莒无备故也……君子曰:……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浃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左传.成公九年)
可见楚人利用莒人缺乏防备的心理,从陈国附近沿淮而下,由溯泗、沂、沭北上达到莒国腹地,在 “浃辰之间” 也即十二天内连续攻克渠丘、莒和郓三座主要城池(前582)。如果从十一月戊申日攻入渠丘算起,到庚申日莒邑也陷落时正好是十二天,所以楚国再进入郓应该也在攻入莒邑当天晚些时候,否则就不成其为 “浃辰之间克其三都” 了。那么郓距离莒就不可能太远。如果参考官方目前认可的郓邑位置:
如图,目前莒和渠丘(今莒南)都有春秋城迹可以考证,但是如果按照常见地图所指的将沂水县东北作为郓邑遗址,则从莒到郓的路程几乎相当于渠丘到莒的路程,几乎是不可能在同一天攻克的,因此郓邑事实上应该就在莒邑附近更靠西的沭河西岸附近,也即沂、沭之间的丘陵地带。如楚伐莒的蓝色路线所示,其溯沭河到达渠丘后,用了十二天时间消化战果并北上莒邑,莒溃后转天就攻入了附近的郓邑。
再参考鲁伐莒入郓的记载:
……十二年春,莒人伐我东鄙,围台。季武子救台,遂入郓,取其钟以为公盘……(左传.襄公十二年)
此为前 561 年季武子帅师从费出发救援被莒包围的台邑后 “遂入郓”(上图中红色路线),说明郓地距离鲁国东鄙的台邑已经非常近。而台邑大致在今费县东面、沂南县境内的沂水之畔,此地距离本文假设的郓地不远,是可以在迅速反击中攻入的。如果按照官方资料在沂水县东北方向,则距离过远而根本谈不上快速奔袭。
无论如何,在鲁昭公元年(前541)的三月,季武子乘莒内乱未定之际帅师东征攻克了郓邑,从此鲁国基本上控制了沂水中游两岸,疆域向东大为扩张,将莒国的实际控制区压迫到沭河流域以东的方向上。此造成了莒人的极大反弹,因此一度向正在与晋联合主持 “虢之会” 的楚令尹公子围提出申诉,希望逮捕代表鲁国的叔孙豹以示惩处,幸而得到晋执政赵文子的保护才作罢。
由于上一年(襄公三十一年、前542)九月己亥鲁大司空仲孙羯(孟孝伯)以壮年早逝,导致其子仲孙貜(孟僖子)不得不失去了司空之职而让位给已经先后担任大行人和大司寇九年之久的叔弓(子叔敬子)。于是鲁国六卿格局变成:
这样执政的 “三有司” 就变成了季孙、叔孙加上他们曾孙辈的 “文族” 子叔子。进而鲁国三军将、佐也进行了调整:
也即原先的权利核心 “季、孟联盟” 共掌一军,而之前与季氏关系极为紧密的子叔氏与公子慭也联合掌握一军。
尽管上一年(前542)叔孙豹曾帅上军迎战入侵阳州的齐司马闾丘婴,不过考虑到叔孙出征是为了利于就近动员的方便以及补上了之前由于其陪同鲁侯朝楚而轮空的一次动员,故而本次伐莒的行动仍由季孙宿、仲孙貜帅中军从费出发东征,这同样也是兼顾了轮换规则以及季氏从其封邑出发及动员从后勤上的方便。
由于晋国基于此前与鲁国密谋削弱莒国的考虑,赵文子坚定地在 “虢之会” 上保护了代表鲁参会的叔孙豹。因此鲁国在确定其获得郓已经得到了承认之后,于当年秋七月,利用莒国动乱进一步加剧的机会而再次出兵郓邑以扩大战果:
……莒展舆立,而夺群公子秩。公子召去疾于齐。秋,齐公子鉏纳去疾,展舆奔吴。叔弓帅师疆郓田,因莒乱也……(左传.昭公元年)
也即由于吴国支持的展舆与亲齐的莒群公子发生利益冲突,齐国便利用这个机会派公子鉏帅师护送莒公子去疾回国即位,导致即位不到一年的展舆流亡吴国。鲁国再次趁乱派出已经统帅下军的叔弓出兵控制了郓邑附近的的大片土地。再一次的,由于叔孙豹这一年忙于参与 “虢之会” 又陪同赵文子拜访了郑国,前后在外四个多月,已经因年迈而极度劳累导致鲁上军不得不又一次轮空,而直接由下军负责起 “疆郓田” 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