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县教育局请来了“学本教学”创始人、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龚雄飞院长,给全县教师做了关于“学本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相关培训。这次培训是高中专场,在此之前,龚院长已经给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们做了培训。
大致介绍一下“学本教学”。“学本教学”的内涵是:“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提升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本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的,其基本模式是:先学后导、互助展评。课堂形态是:自学——互学——展学,也可以包括互动评学、教师导学等环节。
当时我带的高三两个班的地理,马上要进入二轮复习。“微专题”是二轮复习中常见的复习方法。关于“微专题”的选择,一般是教师“提取”,然后印发给学生。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包办”了学生对试题归类整理的过程,“包办”了学生对所做试题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的过程,“包办”了学生深度分析材料、题目、寻找关键词等在筛选试题或考点时的思维过程。因此,在一轮复习时,我便考虑“微专题”选择放手交给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微转题”的选择,“从一轮中来”,“从学生中来”。
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微专题”内容,像是搭配好的“盒饭”,好处是荤素结合,省时省力;不足之处是“饭量大”的吃不饱,“挑食”的消化不了。学生自主筛选整理的“微专题”,像是“自助餐”,好处是学生可“自选口味”,“吃”的开心;且“微专题”的筛选从一轮复习过程中伴随进行,可以避免二轮开始后,时间紧张、被大小考试割裂情况下准备不足的状况。 具体实施:一般一轮复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复习资料都是按照教材顺序设置的,每次月考、周末自考、期中等考试内容也是按照教材内容顺序,结合复习进度。在这些考试结束时拿出两节课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做题和考试过程中印象较深地或易出错的题型、考点,筛选并整理。现在想想,两节课还是太少,应该大胆的给学生充足的整理和筛选时间。
第二部:明确任务设置(大“任务”,非小问题),在一轮复习尽可能完善。
一轮复习过程中在每章结束时,学生将本章自己感觉需要强化的或者存在疑问的试题或材料整理为小专题,并按照任务设置进行初步总结。 任务设置: ①总结该类题型或考点常见设问角度 ②分析该类考点解题关键信息 ③尝试归纳该类题目答题思路(综合题的答题角度) 大部分学生确立的微专题较为细化,切口较小。有些学生角度太大,不能称为“微专题”。同时,少数学生所确立的“微专题”体现了思考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立体架构。
第三步:整理收集的小专题或者“微专题”成果,结合复习需要,或二轮进度,进行展示交流。(教师可帮学生进一步细化)。
第四步:教师引导学生在主干知识框架或概念框架中,对微专题进行“归位”。
微专题复习不是增加学生知识量、拓展学生知识面为主,微专题复习给学生的感觉也不应该是掌握:微专题1+微专题2+微专题3······等内容。
微专题最好的“归宿”应该是主干知识框架或概念框架,有了“归宿”,微专题才不会让学生感觉杂乱无章、数不尽数,才会更利于微专题知识的储存和记忆,利于知识的调用和提取,进行迁移应用,触类旁通。这样,微专题复习才能服务于二轮复习的目的:主干知识中重难点的再诊断,尊重个体差异的差缺补漏,易错易混点的矫正及补偿。
微专题的“归位”过程,是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向“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过渡。
以上“四步”,便是我在听讲座之前,进行的一次关于高三“一、二轮”复习实践。
当龚院长讲到“自学-互学-展学”三个环节时,我想到了正在做的这个教学实践,是不是可以归到“学本教学”这一理论中呢?与教研员舒老师交流后,舒老师也觉得可以作为理论支撑。这样,这次前期的教学尝试,便在“学本教学”理论下“安了家”。之后在市二轮复习研讨会跟高三老师们进行了分享。(图片来源于研讨会上的发言PPT)
由于高三时间紧迫,之后的两次报告没有安排高三年级现场学习,因此这也是我唯一一次听龚院长的现场报告,收获颇丰。
不管是这次教学实践,还是“学本教学”理论本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相信学生的自我唤醒能力”。——通过学生的自学成果、展学成果,可以实现学生的思维“可视化”;通过学生“可视化”的思维,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已有的”和“需要的”,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解惑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