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一家逼格很高的餐厅,布置很文艺,装饰很考究。
一落座,点了一个荤菜,一个麻婆豆腐,“不要辣,谢谢!”
服务员面露难色,委婉地解释麻婆豆腐不加辣就失去麻婆豆腐的风采了。
那我就换个红油抄手,也不要辣。
服务员继续很委婉的解释,红油也是有点辣的。
我折衷,那就微辣。心想有一滴滴的辣味,悄咪咪地刺激下味蕾就好。
服务员点头,下单。
红油抄手端上来,薄薄淋一层辣椒酱,红艳艳。
一口咬下去,妈呀,好辣!舌头如火烧。
忙叫服务员,我不是点的微辣么,这个怎么这么辣,感觉是重辣了。
服务员骄傲又委屈地说,我们的辣椒是专门从四川进的。
这点对于很多真正的辣友肯定是重磅利好。
但对于偏好甜口及改良川菜的我,这就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隔壁桌点了麻婆豆腐,我问辣不辣。
对方有点惶惑,说还行吧,不是很辣。
就像相对运动一样,也有相对味觉。
对于这种没有清楚度量的交流,我没有把我对微辣的理解清楚的传递给服务员,服务员也没有事先给我形容他们的辣椒有多么的根正苗红。
而这种没有清楚度量的交流又恰恰是世界上的最多的交流。
表述不清楚怎么办呢?弥补交流的盲点,唯有用心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思考。
表述不清楚如何弥补呢?餐厅似乎找到了个好方法。不仅对我表达了歉意,还主动提出免单红油抄手。
诚意满满,正是弥补沟通不充分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