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韭菜不值钱了。”
“唉!一年一个行情,咱们今年又没赶上好行情。”
“市场里有车,但没价。中午,你娘又把那一筐韭菜拉回来了。对付吃了一口,又去市场上卖的了。”
“我去地里盖盖棚,再继续割。便宜也得卖啊,菜都长起来了,太高了更不好卖了。”
这正是大冬天农村盖大棚种韭菜卖不出,村里心里急开了锅。他们一般凌晨3点左右,使命般的没有丝毫犹豫的从暖被窝中爬起,直接动身前往地里的大棚中割韭菜!而这一般要持续半月有余,为了挣点过年费,家家自发盖得亩数比较多。不管外面的天气是零下10℃,还是雨雪天气冻得路上全是冰渣渣,支撑他们唯一的信念“地里的菜该收割了,不能荒废”。割一点,卖一点,便能挣一点。多少挣点,就能过个踏实年。而当下,还留在村里受这份累,吃这份苦的,便是村里的中老年人了,平均年纪在50岁-60岁左右,40岁的壮年亦鲜少。村里的大棚,家家户户都是小型棚,全靠人力,没有任何机械化的概念。或者说,机械的东西对老百姓来说,过于奢侈了。自给自足,便挺好。活难干,钱难挣,在这一方面,他们比谁都保守。
今天村里的韭菜行情在1.5元-1.6元/斤,而昨天市场的韭菜行情还在2元/斤,千万不要小看这三瓜裂枣,对老百姓来说,这可是他们拿老命在混的啊。最闹心的便是有市无价,干靠着等着菜贩子来收菜。能不窝心嘛,挣不来几个子,耗费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连自己的人工劳务费都挣不出来。老百姓赌的心里头,那是一个窝屈。蜷缩在半人身高的小棚里,50米-60米的大棚,一呆便是7-8个小时,早上10点半便要去菜市场卖,那是普遍公认的卖菜好时刻。老百姓的形象也很鲜明,苍老的脸庞,蓬头垢面的发梢上被打了结,即便包裹着头巾,那一缕一缕的头发夹杂着泥块。浑身上下也全是泥巴,外穿的棉服上因大棚里湿气的缘故,一出来全结了冰块。手上的老茧比老树皮还要沧桑,还有数不清的开裂的口子,其中掺杂着泥土的痕迹!揪心。
上一辈人没苦硬吃,这一辈人没福硬享。终归还是孩子们混的不够好,要是再好一点,是不是就可以把他们接到城里享享清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