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到这样一张图:
六神磊磊说“这个矮矮的坟头,是中国最高的山丘”。
这就是李白的唐诗山丘。而李白就代表着中国文学史上最华丽的一个时代,唐诗时代!
央视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自7月份成都开机后,摄制组从杜甫草堂出发,几个月的时间里,沿着唐代诗人走过的路,一路寻觅,一路拍摄。
他们用行走的视角,带领观众一起用脚步,丈量唐代诗人走过的山山水水,镜头之下,伴随着唐诗优美的语句,一幅盛唐画面在眼前徐徐铺开。
这部预计2019年春节播放的纪录片,虽然还在制作中,就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很多人都想知道,那个存在了280多年的朝代,究竟发生了什么,竟拥有如此多伟大的诗人。
他们经历了什么事,受到了生活中的哪些触动,才能写得出这些永恒的诗篇?
或许,读懂了唐诗,也就读懂了如何真正去面对生活。
当我们越来越忙碌,生活越来越焦虑,唐诗,才是我们这个快节奏时代最大的奢侈品。
这些美好的趣味离我们越来越远,高压力的生活,让人丢失了情趣,变得乏味。
过得诗意成了一种奢侈,被人嘲笑不接地气。
有人说:
其实,古人是认认真真在过日子,不经意地把平凡过成了诗。
读诗就是读生活,读诗就是读人生,诗意并不遥远,诗心就在眼前。
1
六神磊磊说“这个矮矮的坟头,是中国最高的山丘”。
清朝撰著的《全唐诗》中,记载的诗人多达2873人,记录的唐诗达49403首。
这个数量,是从西周至南北朝时期,遗留诗歌总数的三倍还多!而没有记录下来的诗作,恐怕更是数不胜数。
仅仅280多年,就诞生了如此多的佳作,不得不说,唐诗,是中国古典诗的巅峰时代!
更为难得的是,从初唐到晚唐,无论是盛世还是战乱,都没有影响到诗人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甚至不同的时期,能带给诗人们不同的创作动力。
比如初唐时期,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豪迈;
盛唐时期,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田园情:
中晚唐时期,有李商隐“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的质问和哀思。
唐诗,作者之多、题材之广,艺术之高、影响之远,在任何时期来说,都是空前的。
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人们心中复杂细腻的情感,可以知道,当他们面对动荡的时局、无奈的生活以及不能实现的理想,他们是如何度过这仅有的一生。
这种跨越千年的诉说,让唐诗拥有了生命的力量。
2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之所以这句话无比打动人心,是因为诗和远方,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在一起的。
我们与其说羡慕的是远方,不如说,是羡慕这些诗人们洒脱而自由的生活。
你可能觉得,年少时背过很多唐诗,却从来不明白,他们究竟为什么值得我们这样背诵。
后来才明白,曾经背得下却读不懂诗歌的我们,往往在成年后的某一天,某个情境下,忽然就理解了它们的意义。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吟出这首诗的时候,李白站立小舟之上,如箭脱弦般顺流而下,周围烟雾缭绕的群山和猿声融为一体。
重走李白走过的这条路,虽然两岸早已没有猿声,但望向群山的那一刻,你只有一个感觉,就是非这千古绝句不可描述。
这种豪情,也只有这一首诗,可以表达,换掉任何一个词,都失掉了那种自由畅快的味道。
3
知乎中关于唐诗,有一个这样的评价: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
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
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和感同身受,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词语形容。
这就是唐诗的魅力,和无法替代的文学高度,因为它超越了一切语言。
那些五言、七言,看似简单的语句,其实写尽了无数人的人生、理想、情怀和家国大爱,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现的淋漓尽致。
里面的每一个字眼,都可以带给现实中饱受艰难的我们,深深的鼓励和感动。
鲁迅曾说: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不可不必再动手了。
鲁迅并无夸张,唐诗可超越吗?
未来不知道,但至少到现在,它依然是不可超越的一个奇迹。
唐诗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主流。
上至王侯将相、后宫嫔妃,下至名媛僧道、村夫樵子,写诗吟诗成了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
也诞生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等独具风格、成就卓越的诗坛大家,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篇佳句。
“唐诗宋词”由于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和民族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一位欧洲著名的文学家说,他最喜欢的作品就是中国的唐诗。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和了解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