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一同事准备给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报名少儿剑桥英语考试,不料名额秒光,大吃一惊:才发现自己“轻敌”了——不是说双减政策下来,外面的机构都被叫停了,学生们都减负了吗?参加此类考试的人数应该有所减少才对啊,怎么反而卷得更厉害了呢?可见在补课一事上,虽然上有政策,肯定下有很多对策,家长们还在以各自的方式在“卷”啊。在这种趋势下,父母们估计要更加焦虑了——不能让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于是,你学奥数,我也学奥数;你学英语,我也学英语;你平日放学了补课,我也给孩子排满了补课……看到双减不仅没有减轻孩子负担,反倒更影响了孩子正常所需的休息睡眠时间,做父母的也心疼孩子太辛苦,可是不跟风,又怕孩子落后了。这可如何是好呢?
您也不用太焦虑,补课之风持久不衰愈演愈烈,归根结底是因为大环境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家长害怕自己家孩子吃亏,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补课抢跑一段,然后一路领先成为各方面都比他人家更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光凭补课真的就能如愿吗?《鹤老师说经济》一书中,对于时下流行的补课一事是这样评价的:那些死盯着补课不放松的家长其实是——
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战略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快乐生活打下基础呢?
我们不妨以最近大家茶余饭后都要讨论的一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天才少女谷爱凌为例,来看看补课对于孩子成才到底意味着什么吧。
伴随2022北京冬奥会自由式女子滑雪大跳台冠军得主的诞生,18岁的谷爱凌瞬间登上了大大小小的媒体头条,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别人家的孩子”。因为这位天才少女不仅在运动领域取得了平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在学习、个人财富等各领域都达到了大家望其项背的高度。随便刷刷手机,我们就能了解到她的成长和成就:
3岁开始滑雪,9岁拿下全美冠军,13岁参加成人组比赛,15岁成为世界冠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前一年完成高中学业,以超高分拿到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签约顶级模特公司,代言拿到手软……
这些成就,有哪一个是靠补课补出来的吗?我们来细细对比众多家长的补课战略和谷爱凌家的战略。
一、补课与睡觉
双减政策之后,周末都不能补课了怎么办呢?据悉很多家长将补课计划全部挪到了平日晚上,孩子在学校累了一天之后,放学还要到处“赶场子”上各种补习班,结果孩子睡眠严重不足,严重的甚至还影响白天上课的精力,越补学习成绩越差,孩子的身体素质也跟着受影响。
而人家谷爱凌的妈妈对女儿仅有的3点要求之一就是要睡够觉,她把睡觉视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保证每天至少睡够10小时,小时候睡得更多。妈妈的理由是睡够了才有精力学习和玩耍。如果学生上学早上6点就要起床来算,晚上8点之前就一定要入睡了,试问我们有几个家庭能做得到?有多少父母对孩子睡眠的重视程度能与之相比?
二、补课与爱好
奔波在补课路上的父母跟孩子都不容易,孩子放了学就无缝对接补习班,父母下了班就忙着接送,可能忙得连一口饭都来不及好好吃。时间一长,除了累还是累,孩子很难感受到快乐。
在这一点上,谷爱凌母女俩也很不容易,妈妈每周末都开8小时车程送她去滑雪,吃饭、换衣服等都可能在车上完成。但不同的是,人家是去追求孩子喜欢的爱好,再苦再累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另外,谷爱凌也参加补课,不然也无法提前一年完成高中学业,争取到时间完成奥运会比赛的训练。但她不是放弃其它所有爱好的时间去补课,而是为了享受更多爱好而去补课,所以补课10天相当于在美国一年的学习效果。这种自发的享受其中的补课其实也能变成孩子的爱好,学习和爱好是相辅相成的,还帮助她养成了专注的品质——学习的时候不想着滑雪,滑雪的时候也能专注在当下不用顾虑学习。
三、孩子补课与家长成长
这年头有太多的家长只向孩子要成绩,却忘了自己的成长,父母没有与孩子一同成长,认为学习的事托付给学校和补习班就万事大吉了,与孩子的交流也仅限在学习成绩,眼里只有分数……久而久之,与孩子代沟越来越深,叛逆等危机就出现了。
而谷爱凌当初爱上滑雪是因为想跟母亲一起玩,妈妈是“朋友型”的家长,俩人有共同的爱好和共同语言;同时妈妈又是自己心目中的榜样,深受母亲的影响想要成为她那样的人才立志要考斯坦福大学并且成功实现了目标。人家可不靠“特长生”身份,而是全职高中生的身份,靠着成绩实打实地考进了斯坦福大学的。
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言传身教影响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远比嘴上说教却无法以身作则效果要好。
从小在雪场上与妈妈一同玩耍的谷爱凌第一次参赛,拖着高烧40度的身体坚持比赛,最终摘得一金一银两块奖牌,这种坚毅的品格绝不是妈妈告诉她要这样做,而是她自己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坚持和突破之后自然而然的反应。
此次冬奥会,谷爱凌在自己并不算最擅长的、前后只训练过一年多时间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项目中,面对被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领先的情况下,选择挑战自己的极限,跳出了之前只在脑子里“训练”过而并未在雪场上实践过的1620度高难度动作,一举夺得金牌,这强大的心理素质也绝不是临到比赛时妈妈告诉她要勇敢,而是一路与妈妈同行,已经深入她骨髓的一种特质。
看各媒体的采访报道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细节:谷爱凌在最后一跳之前曾与母亲谷燕通电话,母亲建议她选择保守的1440,发挥得好的话可以保下银牌,但小谷童鞋说她自己想增加难度挑战一下的时候,母亲克制住内心对女儿安全的无限顾虑尊重了她的选择,并给与鼓励。我想这应该就是她们母女日常习以为常的相处方式,也正是这份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给了孩子做自己的勇气。
正如鹤老师所说
那些站在财富顶端的人,从来都不是靠小时候抢跑了几步,而是靠足够的积淀、足够的见识、足够的想象力、足够的分析和思考,才把握了人生最关键的几次换乘。认清这个世界,才是人生一等一的大事。如果你有能力,那就言传身教;如果你没有能力,那就不要束缚孩子的想象力。不要用你的认知去引导他认识这个世界。最关键的那几步,一定是要他自己去完成的。
谷燕是女儿心目中的榜样,上进好强,也是不折不扣的成功女性,她对女儿的培养都是引导而非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意志强加给孩子,我们呢?凭什么认为自己让孩子做的就一定是对的?
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奥运冠军,但人人可以活出最好的自己。顺应孩子作为个体的成长规律,而不堰苗助长;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和行动能力,而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在追求“别人家的孩子”之前,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吧。
人生是个长途比赛,输赢从来都不在于抢跑的那零点几秒,而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在最重要的十字路口,搭上汽车、坐上高铁、换乘飞机。只有模式的切换,只有策略的升级,只有层级的碾压,才能让孩子脱颖而出,绝对不是靠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