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整本的书”这一观点最初是由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是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在这一背景下,部编教材在小学设置“快乐读书吧”栏目,从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则设置“名著导读”,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整本书的方法。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逐渐走向课程化的道路。
二,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与单篇文章相比,整本书的阅读材料更复杂、信息量更大、意蕴更丰富,能带领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但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力和自制力尚未成熟,教师不能仅仅推荐阅读书目,放任学生自由阅读,而应构建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课程内容,系统地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代表着个体与他人、与外界交流能力的强弱,是个人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小学阶段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整本书阅读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语言信息,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语言表达,让书中的语言表达成为自己的语言并运用到习作当中。这种从模仿到习得、从习得到融入的过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的发展。
(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思维的凭借。整本书阅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语言信息,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在整部文学作品中,不论是人物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人物起伏跌宕的命运,还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都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达到锻炼学生的思维的目的。因此,整本书的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维体系变得更加庞大、深刻。
(三)丰富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信息。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品读语言,经历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感受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体验着他们起伏跌宕的命运,不仅获得文化上的熏陶,而且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思想境界的提升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部文学作品给读者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整本书阅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
(此乃读书笔记,非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