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有人来求助、要帮忙,大抵在恭维之余会加一句:能者多劳嘛!这像是夸奖,但总有点胁迫的味道——这是我的感觉:凭什么因为我有才能就该多劳呢?那么无能就该闲着了?你弱你有理吗?
这样的表述似乎是想证明自己是个常被求助的“能者”,太过傲娇,但现实就像这个词的出处——《庄子·列御寇》所述:巧者劳而知(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能者”大抵都因为表现出了自己的“能”,才被逼“多劳”。就像一个看似很馊却挺实用的建议:把重要的事交给最忙碌的人往往更可能办好,因为他的忙碌就是“能”的表现,不“多劳”才怪。
从结果看,“多劳”应当“多得”。这样的结果导向比较让人服气,而对“能者多劳”忿忿不平者大概就分成了两种:要么只是自以为是的“能者”,费了老大劲也没拿出什么好成果;要么确实是所处的环境氛围,被太多的“无能者”搞得所得甚少配不上多劳的汗水。
而从源头看,“能者”所以成为“能者”,必有“多劳”的成分。播千弦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就是对”多劳能者“的科学解释。“多劳”定有缘由——因为兴趣、因为习惯、因为愿望、因为目标、因为责任……在“多劳”的实践和磨砺中才有了“能者”当下之“能”。其实,“能者多劳”是倒果为因,本该“多劳能者”才对。是那些希望得到“能者”帮助的人、是那些有求于“能者”之人想用能者之“能”却不打算为这份“能”付出什么而进行的刻意扭曲——于是能者就必须多劳了,谁让你比我们能呢?
能者多劳是什么鬼?是想得到帮助结果却不愿承担被助责任的表现。这很普遍,尤其涉及利害时,巴不得少干多得。其实,所有“能者”之前都是“愿者”,愿意付出、愿意投入、愿意努力才成了“能者”,只要找到了他们的“愿”,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多劳,而且一定干得尤其出色。这便是所谓的内驱动吧,用当下专业的说法叫——“赋能”。
所以,能者多劳尽管常见,实则根本没什么合理性。只有愿者上钩、愿者多劳才促成了一个个“能者”;是一次次“愿者多劳”,才塑造了“能者”的模样。于是,千金难买爷乐意,很多事到底干不干,关键在愿意,尤其是能者,这也是能者大抵多傲气的缘由吧!
能者多劳,这话只可以让能者自我安慰用。因为他愿意,他担当了这份“多劳”。对任何一位“能者”说出这句,除了证明自己无能之外,还惦记着推脱责任,占有“多劳”带来的好处,说到底,只看到了“能”,把“者”当成了工具,而且还是公用的、可随意取用的那种——这怎么可以?
我是极不乐意的,无论是不是被恭维成“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