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朝以前,朝廷中官员的选拔主要依赖于世袭制和任命制,这样的选拔方式即不公平也不透明,还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朝廷所需官员数量大大增加,传统的官员选拔方式逐渐显露出不足。于是,605年,隋文帝废除传统方式,设立了科举考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优秀人才,打破世袭制度的垄断。就这样,科举制的雏形出现了。之后科举制持续发展。唐朝时期,科举制被进一步完善。明朝时期,科举制被发扬光大。到了清末(1905),实行了约1300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下面我来讲一下明朝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的科举制度。
明朝时,人们为了当官或实现个人价值,会去选择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书五经、诗词文赋、时政对策。考生们学完这些内容后,就可以去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等级可以分为三级,分别为院试、乡试、会试,下面我们依次进行讲解
院试
百姓参加的第一级考试是院试,院试的考生也叫作童生,通过了院试的考生会获得“秀才”称号。这个“秀才”可不仅仅是一个称号那么简单,秀才可是有特权的,比如减免税收、免除徭役、见到县长可以不下跪、犯罪被给予较轻的处罚。院试的考试成绩会被分为六个等级,获得高等级的人叫作秀才,获得一、二等级的人(这个更厉害)可以获得参加下一级考试(乡试)的资格。
乡试
第二级考试叫作乡试,乡试的考生也就是秀才。乡试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乡试中考试过关的考生会获得“举人”称号,举人是有资格可以做官的,但是是以一种比较low的方式当官——别的官死了,你顶上,也就是候补当官。此时是举人的你可以走出省城,向京城出发了,去迎接下一级的考试吧。
会试
第三级考试叫作会试,考生都是举人。此时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被选中的人叫作“贡生”。这些贡生能够进入到最后一道考验:殿试
殿试
殿试与其余考试不同,殿试更像是面试,皇帝提问,考生回答。不仅能考查考生的学识和文才,还涉及考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殿试的人被称作“进士”。成绩排名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你成功到了这里,那么恭喜你,上岸了,你将会获得官位,被无数人倾慕,你的名字也会被记录在史书上,供后人景仰。
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是指考生在科举考试中连续获得以下三元,这是所有考生心中的最高荣誉,象征着考生卓越的才华和学识。
第一元:乡试获得第一名的人叫做解元。
第二元:会试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会元。
第三元:殿试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状元。
回顾整个科举时期,连中三元的人极其稀少,一共只有十四个人,分别是唐朝二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