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读的这本书叫做《月亮与六便士》。是由毛姆在1919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我一直感觉最难读懂的就是英文译本,不仅有英文到中文的一个梗,同时还有各种中文翻译解读后,再无法读懂原著的架构的各种内容,而且我看到英文名字的时候,真的会晕掉的,以至于到最后我重新梳理故事架构的时候,也不得不把英文译成中文的名字变回英文才可以。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个时代的现象级小说,而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此前我一直都不知道,一直到最近读书群里分享并确定读这本书。这本20万字的小说,在不同的读者看来都有不一样的感觉,这也是我在阅读后进一步百度到的,真的很不简单。
1、回到读者的维度来阅读。
一开始阅读的时候,面对由英文译成中文的长串名字,尤其是前三章作者铺垫背景时,我感到非常困扰,简单来说就是看得发困。为了更好的有效阅读,我重新查找,并翻看了毛姆的人生经历,以作者的维度,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以毛姆的人生以及性格分析来读书,尽快的解读并融入。其实,探索作者的思维出发点,也是很不错的小说视角。
2、通过小说,解读那个年代的世界。
Strickland 是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但故事的梗概,在我看来却与毛姆的个人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联。作品描述的,却是在书写“我”从年轻到中年与Strickland 的接触下所体会到的艺术家们的理想、现实、自由与梦想、金钱与荣华的重重矛盾。看似写的一个人,实际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3、以文读人,毛姆思想的辩证统一。
这本书更像是毛姆与作品人物的思想交流会。内容总体可以几句话概括:“我”所看到的Strickland 对艺术的追求下的人生,以及周围各色人等对这位艺术家生前身后不同态度。毛姆的人生被世人解读为年少孤苦,一年哲学学习,以戏剧谋取人生出路,五年医生成就职业手术刀视角,战争年代周游和经历拓展思维广度。我认可这份公认的外在,从作品中一定程度表现了毛姆的内在。“我”内心也是孤独的,戏谑地观望着Strickland的身边人,敏感的感受着一种主人公因艺术追求而产生的失乐感。将理想与现实的各色矛盾都统一在“我”的文字素描创作中,像米开朗基罗刻刀下的神像,活色生香,立体感,多维感十足。
4、写作方法的得到--一种以我为视角的切入点
读到这部作品时我是很惊讶的,因为作者的笔锋居然一边写作一边游离。就好像一个禅修者,观察着自我、本我和超我。“我”的视角,使得毛姆不仅可以深入与Strickland 为伴,更可以在矛盾素描深入到一定程度时游离出来,解析出人生智慧。这与福尔摩斯探案故事有些类似。我理解的作家创作都是要有生活基础的,但这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基于生活的一种写作方法,可以从“我”的角度把Strickland描述到活生生的地步,又可以乌托邦一般丢在塔基岛让其艺术化的生发,清新于英法而又因各种人物关系而不得脱俗。
5、关于细节,写活一个个人物的小技法
最近跟着女儿听了听少年得到关于写作的内容,才知道细节之于文学作品的必要性。这里我必须先佩服两位作者,一是毛姆的原始记录,一是傅惟慈老师的翻译。哪怕是Waterford 的一点点掩饰内心喜悦的小情态,亦或Strickland 原配的一次次内心与现实表现的矛盾,通过二位之手,都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出来,而细节是速度中最难以深读的,我常常陷入作品的类似描述中而无法自拔。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理想的高度,我们的生活往往很单纯,很简单,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当世人都在低头寻找那闪闪发光的六便士银币的时候,唯有他一人,抬头看见天上的满月,流泻下那迷人的柔光。”这部作品中广布哲思与智慧之言,读过中文版后我决定要重读英文版。我相信既然傅老师能把原作译成这般模样,那他通过读原著所获的的东西岂不更值得我学习吗?即使面对作者在作品中指出的:“格言警句不过是痴笨的人用来冒充聪敏的工具,看作家的书而不是执着于对作家本人的关注。”当我看到这句的时候,我内心也产生了矛盾的思维,一方面我找到了以作者思维作为视角的解读方式,另一方面却唯有无奈苦笑,真想把毛姆脑中的技法程序化,然后内化在我的操作系统中,可惜“微臣真的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