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妈一起看电视,转到一档情感调解栏目。里面一位老母亲哭诉自己35岁的儿子迟迟不结婚,甚至联合相亲对象“假恋爱”来欺骗她。被她拆穿后,两人激烈争吵,儿子愤而搬了出去。现在她心力交瘁,不堪重压,希望专家们可以帮忙劝劝其儿子。
根据母亲的描述,儿子蒋先生相貌堂堂,工作很好,收入不菲。但给他介绍了不下一百个女孩子,他愣是一个都看不上。也有喜欢他的女生,他也没有看上的。儿子十年前曾有过一段恋情,对方是个残疾女孩,自己坚决不同意。儿子无奈分了手,从此十年未有任何恋情。
对于母亲来上节目的事情,儿子是知情的,但不愿露面,于是委托了一位朋友代他前来。这位朋友一上场,便点燃了老母亲的愤怒情绪,一直逼问儿子为何不来。在朋友面露难色,吞吞吐吐的叙述下,我们知道了一个名词:“慕残族”。
说实话,这个词我真是第一次听说,特地搜索了一下:慕残是指一个人迷恋残疾人或热衷于变为残疾人,慕残者是指那些被残疾异性(特别是患有进行性损害或截肢者)吸引并产生性冲动的健全人;慕残者通常在15岁左右出现对残疾人感兴趣的倾向。慕残者常用一个字母来自称和互相称呼,如:D: Devotee,慕残者,A: Amputee,截肢者,P: Pretender,扮残者,W: Wannabe,自残者。有的是单纯欣赏一种残缺美,并为残疾女性的坚强不息、豁达乐观的人格特质所吸引。有性的萌动,也有审美的愉悦。在他的内心深处,与残疾女结合,是情感需求,也是一种精神价值的体现。这一类型的慕残者,基本上以精神需求为主。更多的情况是,慕残者源于自卑心理,可能他遭受重大感情挫折,或者被异性欺负,作为男人的征服尊严丧失以后,他转而追求残疾女性,在弱者面前找回自信。
首次听说,身为旁观者,虽不歧视,但一时也是不太能接受。更何况是要真实面对的老母亲,大妈当时就崩溃了,失控跑出演播厅,疯狂寻找儿子。结果,儿子还真来到了现场,只是谎称不来。镜头下的蒋先生个头不高,很瘦小。鸭舌帽、口罩,全副武装。与大妈口中那个相貌堂堂的儿子相去甚远。
儿子被发现后一路狂奔逃跑,大妈紧追不舍,追上后一直在捶打儿子。儿子则一边躲避,一边重复对不起母亲,眼神空洞,木讷寡言。在记者劝说空档,还一直伺机逃走。最后,儿子还是被迫同意了去演播厅调解。
面对记者和专家团,他一直低着头,说的最多的是,不知该怎么面对母亲,不知该怎么办。倒是旁边的朋友坦荡交代了自己娶了一个断肢女人,结婚离婚又复婚的经过,以及和家人的冲突。另一面,母亲一直不能接受儿子慕残的事实,好好一个正常人,怎么会变这样了呢?她情绪激动地指责朋友带坏了儿子,声泪俱下地试图挽回儿子的心。
看到大妈哭得撕心裂肺,确实很让人同情,而看似异端的这种慕残取向也与多方因素有关,可能是童年的某件事或某次刺激让他种下了慕残的种子。还有如果与他最亲近的人是残疾人,他仰慕她、敬爱她,会在成年后转化为热爱某一类的残疾人。从小自卑、得不到正常关注的孩子极易会进入这种非主流的行为模式,因为他渴望得到重视,而在正常人那里得不到,只能在残疾人的世界里才能显示作为男人、作为正常人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对于家庭来说,如果父母过于强势,经常压抑、贬低孩子的话,孩子就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这对他的一生都是致命的。就像蒋先生,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母亲一手把他拉扯长大,自然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实际情况是,他敏感、自卑,缺乏自信。只有在有人帮他说话时,才稍微会抬一下头。
在专家们的逼问下,儿子承认了自己有一个聋哑女友,已交往两三年,想结婚。这对老母亲又是致命一击,直言除非她死了,否则不可能。
调解的最后,并没有一个很圆满的结果。毕竟这样的事情放在任何一个母亲身上都是难以接受的。母亲会再考虑,在儿子娶残疾女友获得幸福和儿子孤独终老之间到底孰轻孰重。儿子也会再考虑,在孝道和爱情中间,天平到底要怎样去平衡。
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同性恋、恋物癖等特殊的生理或心理取向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和接受。其实,慕残族并没有什么,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一种取向,只是每个人需要的不同而已。在这个越来越包容的社会里,我们可以不接受,但没必要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他们。只是,对于家庭,对于母亲,对于要亲身去经历这种事情的人,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路。
想起“叶公好龙”的故事,存在在幻想中或远方的东西,无论它有多可怕,因为不在身边,我们可以装作喜欢他们。而一旦它来到了现实中,就是另一回事了。就像维纳斯,我们可以欣赏她作为艺术品的断臂之美,而放到现实中,你能接受吗?就像老母亲,她可以轻松的说出慕残族不正常,但却坚信作为慕残族一员的儿子是正常的。这合理吗?
不能歧视异端取向者,也没必要谴责不接受的人。如何打造一个开放包容轻松的世界,这是一道社会命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不懈努力。希望我们都能幸福的去追求爱情,享受爱情。也希望当你的选择和所有人都不一样时,也能愉快地去接受和努力,并得到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