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苏康。
说到时间管理,你会想到什么?
是列出清晰的时间表,把要完成的事情都填入时间表里?
还是提升自己的执行力,把安排好的事情都用最快的速度完成?
又或者是能够同时把手头上所有的任务都处理好?
这些关于时间管理的看法,非常普遍,也看似很有道理。
但实际上,都没有触及到时间管理的本质,反而存在认识误区,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01
误区1:认为时间管理,就是制定完美的时间表
如果你下班回家,在睡前有一个小时空闲,你会复盘工作、锻炼身体、刷视频还是打游戏?
如果你信誓旦旦地说,明早要起来背20个单词,但到了早上,你却没能爬起来,你会不会怪自己?
如果周末有一个重要的行业会议,去了就可以认识很多大佬,你是选择参与还是在家陪家人?
…
无论是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面临着上述这些大大小小的决策,无一例外,这些决策都是关于“你每天在每个时间点选择做什么事情”。
提到时间管理,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排时间表,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但我们再怎么优化时间管理,一天却也只有24小时。
所以在排时间表之前,你需要决定自己的时间应该花在哪些方面。
比如你是以工作为主,还是以生活为主。
比如你是以当下享乐为主还是为未来而奋斗。
因此,时间管理远远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只是排一个时间表而已。
最重要的是,它其实是你的人生管理。
在很多时刻,我们决定将时间花在哪里的时候,其背后就反映出你的时间观。
时间观,简单来说就是你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看法。
如果你更关注现在的感受,那么可能会选择下班后刷视频、追剧、打游戏等。
而如果你是关注自己的未来,可能会把时间花在学习和自我提升方面,以现在的努力期待未来更大的回报。
所以,学习时间管理,我们需要首先了解时间观有哪些。
其次,了解并分析自己的时间观。
最后,尝试平衡自己的时间观。
只有在时间观调整好的情况下,你才会对时间分配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人生。
02
误区2:认为时间管理,就是提升工作效率。
你可能接触过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会发现大多数都在强调,怎么提升你的工作效率,让单位时间有更多的产出。
但是过度关注工作效率,可能反而是浪费时间的原因之一。
比如有个朋友说,他工作效率很低,时常加班,但是每天的待办事项里还是会剩下一大堆未完成任务。
我告诉他,我的工作效率更低。
他表示怀疑,于是我做了一周记录时间流水。
盘点之后,发现平均每天真正全神贯注、有产出的工作时间总共是4.5个小时。
4,5个小时有效,跟一天8、9小时工作对比,就知道这时间效率真不高。
实际上,如果你是脑力劳动者,你的工作不是重复劳动,那么你的很多时间都是无法保持高效的,因为思考是讲究状态的。
我们在思考一些困难问题的时候,需要全身心投入,而全身心投入往往是体能、情感和思维三者的配合:
太饿或者太饱的时候,很难思考;
生气或兴奋、无法平静的时候,很难思考;
思维还停留在昨晚的电视剧情节上,依然是很难思考。
就像我之前提高的黄金时间是上午,我在上午一小时能做完的事,在下午可能三小时都没法完成。
可见,即使是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间段,思考的产出是完全不同的。
反而是一些不用思考的重复工作,恰恰有可能一直显得高效,把它安排在几乎任何时间都可以完成。
比如让你写一个申报需求报告,只要用模板就可以把信息填进去,你一天做10几个都没问题,这看起来很高效。
但如果让你做的更有深度一些,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一天下来可能真不会有什么产出。
看起来前者更加高效,一天可以完成好多份,但这种看起来高效且重复的劳动,会让你的思维能力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思维能力缺乏锻炼而萎缩。
最终看起来高效,其实这种高效对你没有价值。
所以,我们要把目光从效率上面挪开,不要纠结一天做了多少事情,转向关注价值,看看自己一天做任务的价值产出有多大。
但是,高价值的事情往往都是需要深度思考的。
因此,我们需要对高价值的事情安排恰当的时间,否则无法充分发挥时间的价值。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这就需要我们先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对自己更清晰的了解,找到自己的时间规律。
然后,分析每天做的任务中,哪些会有更大的价值产出。
最后将价值最高的事情,安排到自己能够进入深度思考的时间里,而将一些重复性、价值相对很低的事情,安排在其他时间。
为不同的事情安排合适的时间,发挥时间的最大价值。
所以,时间管理并不只是关注效率,而更多的是关注价值。
03
误区3:认为时间管理做好了,就能同时处理多任务。
相信你对接下来提到的这些场景不会陌生:
每天睁开眼,头脑里就冒出各种要完成的事情,一个接一个,顿时让自己焦虑起来,感叹时间不够用。
工作时候,时常发生突发情况,比如你领导突然让你处理一些事情,同事让你帮忙找一些资料….
等都做完了,回来做自己的事情,发现很难投入精神了。
还有,自己手上很多事情,截止日期都相近,于是同时开始,但最后发现,没一个做好的。
你应该看到过一些文章,在宣扬多任务处理的能力。
但其实,同时处理多件事只是一种错觉,一心多用是个伪命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学家厄尔米勒研究发现,一心多用的情况实际上是大脑前额叶在处理事情时,把资源快速地从一件事切换到另一件事,这些切换需要时间,但由于时间很短,我们很难察觉到,所以会让我们产生一心可以多用的错觉。
需要专注的事情会占用大量的大脑资源,我们一般只能把专注力放在一件事上。
除非,是同时做些自动化的、不需要太过于专注的事情。
比如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开车的时候听音乐。
但如果是需要专注思考解决的事情,这种一心多用的方式就会把时间消耗在切换任务上,降低效率,事倍功半。
而且,人会对那些还没有完成的事情,有一种想要把它完成的冲动,否则就会一直想到它,这种情况被称为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又名“契可尼效应”。
所以,当你在工作的时候,如果大脑里同时含有其他未完成的事情,这些事情就会抢占你正在运行的大脑资源,占据大脑带宽。
但是大脑的带宽是有限的,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电脑的后台,一旦开了很多窗口,运行速度就会大大降低。
也许你会说,我也想专注当下,但总是忍不住会惦记其他事情,以及我的工作的确需要多任务处理,该怎么办呢?
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个可靠的外部工具,将大脑中的想法、任务都记录下来,从而释放大脑带宽。
因为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就相当于给大脑发送了一个信号:这些信息已经被记住了,你不用担心了。
当然,如果只是简单地记录,没有进行系统的处理,很可能堆积大量未完成的信息,让人望而却步。
所以,你需要有效的管理它们,来让这些记录及时得到处理。
04
如果把时间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即便把时间安排地满满当当也是没有意义的。
了解自己的时间观,做出调整,才能做出更有意义的时间分配选择。
况且过度关注工作效率,忽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是你浪费时间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有将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把高价值的事情放在深度思考的时间上才能把时间价值最大化。
重要的是,不要高估自己的大脑,总是多任务处理事情,会让大脑陷入卡顿的时刻,白白浪费了时间,事情还没做好。
只有做出合理的时间分配,把握高价值的时间投入,才能让你的人生不一样。
做好时间管理不易,如果你也想有所改变,不妨「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和苏康一起了解自己的时间观。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苏康的成长观」,不是所有的观点都能获得成长。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帮忙转发让更多的人看见,和我们一起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