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数字化转型 ?
一、 数字化的本质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让“数据说话”,激活数据,让数据来做决策。
为什么要让“数据说话”?
因为基本逻辑里面数据是公平、公正的,不会撒谎的,而且是事无巨细的,从效率上讲会消除一切人为的“沟通不畅”,极大的提高“效率”。
有了数据我们可以精确的确定问题所在,也能更精准的预测未来,现在的天气预报就是数字化转型中一个很好的应用,我们可以提前精准的判断一个地区的天气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这样就可以做到应对这些变化,提前做好准备,将风险降到最低。
二、 数字化转型
陈春花在最近的演讲中指出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战略端、业务端、组织端的变革,能更高效率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数字化还是在跟“效率”要效果。
数字化是不是就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变革?信息化系统的变革只是一个方式或者工具,如果想要通过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变革来带动企业的变革,其实这是本末倒置,强制性企业升级,这个过程将会是非常痛苦和漫长的,因为先进的信息化系统不见得能适应企业现有的经营方式,信息化先行意味着,人要先去学习和适应信息化系统,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再将工作中的具体事务转变成“信息”。这个过程的痛苦在于,信息化成了“领导体系”,这里面的学习成本、纠错成本是非常高的,甚至会有削足适履的现象。
三、 数字化转型的乱象
现在很多管理咨询机构为了“迎合”国家指导政策,拼凑出很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什么数字化能力、新商业、新流程、新变革等等。但最终在落地的时候,第一步都是“先要有数字”,这时候就会建议,先上信息化系统,这个逻辑就是“你要先有鸡才能下蛋”,甚至是公鸡还是母鸡他们都不管了,先投入资金去建设“信息化平台”,将现有的业务往平台上转。
我们再回到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这些生搬硬套来的“信息化”,不仅不能提高生产率和办事效率,反而会因为不符合业务实际情况而造成正常业务进入停滞和混乱状态。
就像早些年,我们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倡议企业要通过iso认证,以达到规范企业流程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但是我们现在再看ISO体系,很多公司就是个摆设放到那里,只是用来招投标或者出口产品使用的,认证体系并未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中去,花了那么多人力、财力通过的认证系统,难到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资格证”?数字化转型会不会赴其后尘呢?
四、 企业数字化要立足现状
企业经营还是要回到以人为本的经营中来,数字化要有对应的“价值输出”,也就是数字化后能真正产生更有利于企业经营和更好的服务客户的东西。就如同你给出租车公司把所有车升级成顶级跑车,却没有给这个公司设计好“顶级客户服务的产品”,你让这些豪车怎么去提供服务?看上去很漂亮,但是不符合实际,反而为将来的运营增加了不是的“隐藏维修”成本。
现在数字化解决方案多数都是商业专家给出的,都是从“效率”的角度出发给大家来画饼。但是对数字化技术缺乏基本的深度认知,数据的安全性怎么保证?你以为上了几天品牌的安全服务就可以保证了吗?其次,数据的后期运维成本如何?他们可能会告诉你几乎不用修改,后期没有什么成本,所有的运营数据都放到一个不需要“维护成本”的地方,你觉得靠谱吗?企业一成不变还好,因为开发是一次性的,但是哪个企业的运营不是时时在变化的呢?当需要这些系统根据现有的流程进行修改升级的时候,没有一个稳健的对系统自始至终都明白的人在,你恐怕什么也修改不了。这就像运营商的网络管理一样,不断升级不断修改,时间久了导致很多节点,没人知道到底修改过什么,不发生问题还好,一发生问题就是一地鸡毛,甚至到最后维护的成本高过再完全重新搭建一套。
总结一下,数字化是一个未来的趋势,让企业能更灵活的服务客户,更好的应对多变的市场,但数字化只是一个工具,首先企业的基本生存没有问题,才会去深入考虑发展的问题。如果数字化现阶段不能解决企业经营发展问题,企业重点还是先把现有的流程规范好,让自己先活下来,再去优化自己的效率,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