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同事到“鲁迅话题集群”
盛夏酷暑的两个月时间内,我非常尊敬的老师,一位有影响的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他做了两件没有人让他做的事,并取得了研究成果。
六月一个月时间内,他采访、研究他的同事,一位国内外都占有一席之地的鲁迅研究学者。七月份,老师在研究同事的时候,产生了灵感,推而广之,在别人没有做过的方面,做了研究,初步做出了海量的类似搜索引擎一样功能的成果:“鲁迅话题集群”。目前已经有了八个方面的归类,每一个方面,编辑海选资料所用的内存,要七百多m。
一个七十多岁的安享晚年的教授,每天在生活上,老师不但要照顾患癌症康复已经六年的师母,还总是那么精神矍铄,依然在自觉地搞学术研究。
老师的一个同事,一位在鲁迅研究方面有建树的教授,今年八十多岁高龄了。从我们与老师的聊天中,侧面了解到老师起先觉得,随着时间发展,如果不把这个同事的事业成果,来个传记什么的记录方案,将是他们学院的一个损失,让宝贝淹没在尘埃里,很是可惜。
于是,老师每天背个大大的电脑、录像机包,早早与同事约好,乘坐公交到某个约定的地点,以谈话采访聊天录像等形式,收集整理挖掘同事有关研究方面的工作成果等情况。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几乎天天不间断地辛苦地做着这没有经济效益,没人让他做的事。师母也是他的同事,但每天在老师出去采访的时候,都关心地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叮咛他要自己保重自己身体。一天,在超市门口,我们正好碰见老师采访回来,准备买菜时,我们聊了一会儿,老师说到他安慰师母的话。他叙述了他哄师母的内容:我给她说很快就回来了,回来给你买你爱吃的水果。得安抚好老婆的,不然后院起火,可研究不成了。
买菜做饭,照顾老伴,研究学问,出外讲学,被聘请作报告,撰写文章的劲头很大。这不,在收集录制编辑整理同事成果的同时,他竟然有了自己的收获。老师自豪地说,他的这个“鲁迅话题集群”研究,到目前为止,这样研究的人不是很多。老师给我发过来一些资料,对我说,了解一下鲁迅研究的材料,说不定很有用的,顺便还鼓励我说,我应该有鲁迅风的。
先不说老师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就只是这么个年龄段的人,能高速度地精神充沛地在做着有意义的事,别说老年人,就是好多年轻人,也是根本无法比拟的。他以做学问为乐趣,执着做着他的研究,精神状态也很青春,风采熠熠,几乎看不到他有几根白发。
摘录老师一段话:“六十岁是开始想大事、干大事的时候……人在老年时会有一个新的旺盛期、创造的高峰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集大成,成大事’,是老年期的主旋律。”
由此联想到汪曾祺大师写他的老师,他说,他老师沈从文,八十岁的高龄时,还是精力充沛,兴致勃勃,竟然在写小说之余,“改行”搞起了文物研究,乐此不疲,每日孜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对陶瓷、漆器、丝绸、服饰做研究,还做出了成果,被誉为“抒情考古学者”。
想起我老师从前做的一个归类研究《老年人物岁表》。那资料得再找找,再学习学习,看看那些古今中外贡献很大的人,在高龄还做着有意义的事,也“拿来”给自己鼓鼓劲。找不到的话,还得麻烦老师再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