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有个老师发了这样一段话:我很庆幸我有一个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各种各样玩具和辅导班的童年。我深有同感,同样也深深地庆幸着。那时候,似乎简单的对生活没有任何追求,会因为过年的一件新衣服和一个糖果欣喜好几天,那个时候没钱买书,会抱着跟哥哥借来的语文书啃上好久好久,欣慰而满足,阳光很灿烂,空气很清新。伤心的可以哭的很纯粹,高兴了可以笑的很干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一切都很透明。
但是现在身边的一切都变了,工业化的浪潮有一天也会理我这么近,淹没了我,侵蚀了我,然后我被笼罩在雾霾之下,与我喜欢的阳光蓝天新鲜的空气见一面都是件奢侈的事。所以特别害怕中国的乡土气息一点点的流失,但是我却无能为力。
我总是这个样子,很怀旧,总是觉得过去的好的,不好的都是那么的美好,也是那么迫切的想知道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生活变化的太快,从所有的纯手工到现在的我想象不到的高科技,从青山绿水到高楼大厦,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几十年后的我,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夏天持续的高温,37°的闷热,要像平常一样学习生活,着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至少我现在还没办法达到那种境界。一直都感觉这么热应该是七月份的新疆吧,可是居然提前了快两个月,五月份再也没有了凉爽,不免有点心慌。
确实,最近这几年天气太不正常了,要么是干旱,要么是高温,要么是大水,至于原因,我当然不能说什么呢,毕竟能力有限,人微言轻。有时间七点的时候下一点雨,气温稍稍有所下降,也算高温下的一种慰藉吧。闻到了熟悉的泥土味,虽然在城市,虽然在异乡,好在泥土的味道还是隐约可以辨出来的,所以异常的激动。
现在是九点多,天才开始慢慢的变黑,我也开始慢慢的习惯了这边的时差,八点起床,一两点钟才睡觉,睡得很好,很少做梦,当然也习惯了这个地方的热和冷。以前总觉得时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家那边的父母和朋友休息的时候自己在忙,他们忙的时候自己又在休息,所以总觉得这很影响感情,好在爸爸妈妈随时可以接电话,倒让我少了很多顾虑。
还记得上次八点多去吃饭,给妈妈打电话,说自己要去吃饭,她还问我怎么这么迟才去吃饭。当时就只有一种感觉,我花了两年时间没有跟他们解释清楚时差是什么,也许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我待在他们身边的那个时间,而与时差无关。即使是回家一觉睡到八九点,借口说在新疆待惯了,时差,他们也就忍忍过去了,或许是理解我的那种坏习惯,或者是真的信了我说的话,反正也没问。到现在也搞不懂,为什么小学,初中,高中一直早睡早起,都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可是来到这边之后,晚睡晚起的生活很快就适应了,并且理直气壮的说这是时差使然。
看到最近又堆了好多书了,小时候也许也喜欢看些书吧,但是奈何只有几本刻板的教科书,接受到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后来因为中考高考什么的课外书便被扔到了一边。直到有一天,终于有了好多书可以看了,但是远没有当初抱着哥哥语文书看的那种满足感了。
看到别人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的样子,眼里、心里全是艳羡和敬佩,终究是信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因为一位老师的引导,慢慢的才开始拾起了自己当初的爱好,开始慢慢的和书做好朋友。还是觉得可能开始的太迟,怕赶不上别人,太过于心切,追求速度而忽视效率,所以还是需要调整一下心态。现在真心觉得读书太重要了,尤其是对于一个女孩子,最近看电影也发现了一个规律,许多电影里面女主角以及一些优秀的女性都喜欢读书,甚至把读书看的像吃饭一样重要,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吧。很遗憾自己到了大学才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总觉得起点太低,开始的太晚,特为自己感到遗憾。所以越来越觉得从小开始接触经典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那天还跟好朋友开玩笑,她说我适合当一个语文老师,我当时就想着,要是我是语文老师,肯定每天上课都让我的学生看小说,毕竟真正内化于心的才是自己的,但在现行教育模式下,估计这种老师过不了几天就会引起公愤了,当然只是一个小玩笑。
普通话还是没办法达到自己理想的水平,不过好庆幸身边的小伙伴们都是老师,虽然不能说是质的飞跃,量的积累还是算吧,总之好多了。还很清晰的记得第一个说错的字是“滚”,总是把“gun”发成“gong”,当时学的特艰难,un和ong不分,就一个音都要学好久。后来就可以自己就可以感觉到自己说错的话了,接着就是“lanzhou”和“nanzhou”,再后来就是“mo学楼”“mo托车”这种字又发出乱七八糟的音,好在现在有所长进,现在还在纠结“分封制”是怎么发音的,虽然这些小细节对我这来说很难区分,不过这样下去,说不定毕业后普通话可以说的和新疆人一样好呢,期待进步。
这篇文字还是自己在今年五月份写的,37°的新疆,转眼就是又一个冬天,这次却不同,零下几度的冬天,算不上很冷。就这样慢慢的度过了春天,夏日,秋天以及现在的冬天,大学的余额一天天变少,身边的人一天天成熟以及慢慢长大的我,这样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