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他学习欲望很强,反复思考,但就差那么一点没搞通,“愤”了。

“不愤不启”,就是不到这时候,不要去教他。他自己都没有求通之心,也没走到那一步,老师从哪儿去启发他呢?

“悱”,想说,但不能准确地说出来。那意思好像就在嘴边上,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说。

“不悱不发”,他如果功夫没到,没有自己走过那思考过程,就不要跟他说。因为你说了,他也没体会,轻飘飘过去了,还觉得老师说的没什么东西。

“隅”,是屋角。“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就是举一反三。

他若不能举一反三,说明这人比较呆滞,不能触类旁通,那我再怎么跟他讲,他也是茫然无绪,给他讲多了,反而给他添乱。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

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

越付出,越富有!

昨天我们讲到孔子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就是付费式学习。

你给我拿个见面礼或者交十条干肉作为学费,那我就非常认真的来教育你,引导你,有教无类。

换句话说,如果你真的想学习,想成长,想进步,你就要付费向老师学习,这也是对老师的一份尊重,同时也是自己的一个态度和切实的行动。

有了付费这个关系,说明你愿意学,老师也愿意教,教学相长,才能够真正的学好。

那大家可能就会问,孔子既然说要是尽心尽力的来教学生,那么他有什么方法吗?他有什么原则吗?还真有,这一章,讲的就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他是怎么教学的呢?我们来先看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告诉大家,启发式教学就是从孔老夫子开始的。这一个教学方法,2000多年过去了,依然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那么到底什么是启?什么时候发?怎么启发?都说举一反三,举一反三,什么叫举一反三?怎么举一反三?

都在今天讲的这一章,短短的一二十个字里面。

这里面有一个愤,愤是什么意思呢?

有的解释成为心求通而未得,学习欲望很强,反复思考,就差那么一点没搞通,愤了也就是急了。

这个时候就是可通之机,到这个节骨眼儿,你要是一启发他,他就豁然开朗了。

也有人说,愤,是激愤的心情,就是对于不知道的事,好奇心上来了,非知道不可,不知道浑身难受,有强烈的求知欲。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去启发他。

你一点他就透了,因为他内在的这种动力上来了,就像我们昨天讲的,不求不给,是一个道理,他强烈的要求想知道,你再告诉他,一点就透。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讲故事最能说明道理了。

大家都知道清代有一个名将叫年羹尧,是雍正的三个重臣之一,另外两个重臣,一个是李卫,一个是田文镜。

可惜年羹尧后来结局不大好。

但是他一度是雍正的最大功臣,雍正很多时候都称他为恩人,可见其人的重要性。

他小的时候非常顽劣,父亲给他找了好多老师,都被他打跑了,后来就没有人敢教他了。

后来还真得就有一个老师,据说是明末的大儒顾亭林的兄弟,武功很高强。他觉得此子虽然顽劣,但是很聪明,孺子可教。

就去找到年羹尧他爹。他爹说儿子太顽劣了,怎么办啊?他说没关系,你给我弄一个大花园,围墙高高的,不设置门,只有花园没有门儿。

就是让他在里面,不让不来,这个老先生就在里面,也不教他,年羹尧打还打不了。

抽空老先生就跳出围墙,因为会轻功嘛?出去潇洒半天再回来。

年羹尧在里边憋得团团转,这时候老先生吹笛子,声音悠扬悦耳,年羹尧最后服气了,说:老师,你教教我吧。三番五次要求之下,老师才教他吹笛子,来教他养气,最后他真正服气了。

后来因为有事,这个老先生走了,走的时候说:此子后来成就小不了。因为年羹尧是文武都很厉害哈,能文能武,时间不够,后来年羹尧品质出问题了,功高震主,敢对雍正不敬,最后落得满门抄斩,否则的话他不是这个下场。

但是年羹尧他对这个老师是非常服气,以后对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也是非常严格。他写了一副对联:

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

就是可以想见孔子教学的原则,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发愤,有坚强的求知心,强烈的求知欲,你再来启发他,才能让他本有的智慧出来,才能真正的去学好。

第二个是不悱不发。

悱是什么意思呢?有的说是想说,还说不出来的这种状态。另外一说是什么呢?就是有怀疑,有疑问,不是那么很服气,觉得还不能完全赞同。

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就是我们去听人的东西,他说什么都对,你真听明白了吗?你真的没有疑问吗?没有关节卡点吗?不一定。

那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你再来启发他,给他讲明白,他一看,噢,豁然开朗了,明白了,这个点被打通了。

就是说,对于学问不是盲从,说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能改变,只是服从接受,如果只是呆板的服从接受,那么学习会越来越差,我们要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去求证,这样学到手才是自己的东西。

如果说他还没到这个程度,我们也不要轻易地去告诉他,否则他自己体会不深,轻飘飘的就学了,好似知道了,但真知道了吗?鬼知道!他自己都没深入思考,他自己都没有提出问题来,你给他讲了,也不过是我们知道了,对方未必真的是理解透彻,理解到位。

说到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樊登讲的,我认为这还是非常恰当的,他举这个例子。

什么例子呢?就是大家知道说母鸡孵小鸡,现在可能机械化作业了。

过去都是母鸡把鸡蛋放在自己身子底下焐,焐热28天,到时候小鸡儿从里边开始啄蛋壳,听着嘭嘭响。

这个时候里边是小鸡啐,母鸡从外边是用嘴啄壳,这样一打开,一个新生命,一个小鸡就诞生了。

里边开始伸嘴啐,外边母鸡开始口琢,要同时进行。如果进行早了,里边还没有啐,这个母鸡就啄蛋壳,啄破了,那么这个鸡它活不了,因为时候不到。

如果这个小鸡在里面琢了,母鸡没看到、没听到,结果它里面没有空气,就憋死了。必须同时进行,里面一发出信号,外面母鸡立即配合,这个小鸡儿从内打破,生命出来了,这才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这就与我今天我们今天讲的启发式教学特别的相像,而且贴切。

说白了内在和外在缺一不可,我们学习,你首先要有内在动力,或者说要激发出你的内在动力。你想学才能学到手,学到手了才是你的,你不想学,我说的再精彩没有用。

比如我每天都给大家解读论语,精不精彩?我相信是非常精彩的。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下了很大功夫的,我综合了樊登的、南怀瑾的、华杉的,加上我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消化吸收,再反哺出来告诉大家。

集众人之所长,没有价值吗?有价值!

但有的战友不当回事儿,什么玩意儿,还用你说,他不在意的时候你说再好也没有用。

而像秋艳,雪雪,在座的各位,包括新来的慎独,真的有这个欲望,求知欲强烈,真想知道。

那我再来一解释立马就豁然开朗了,原来如此,是这个意思,大家明白了吗?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就是桌子的角,或者屋角,大家知道,屋子也罢,桌子也罢,一般都是方的。

就是我跟你讲其中的一个角是怎么回事,你明白了,你就应该能够推理、想象、明白另外三个角。这叫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说明你机智灵活,我再给你往下讲。咱们就是相当于教学,往下进行。

如果说我跟你讲了半天,你还是不懂,那我也就没有必要再往深里讲了,因为再讲别的,你还是不懂,你卡在这里了,就是卡点。

大家知道吗?

我们很多时候特别是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因为某一个时候,在某一个点不通,卡住了,结果这一刻就坏了,一到这个点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直到好几年及以后再回看,原来是这样,如果当初明白这一点啥都明白了。

孔子的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种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启发式教学。

而现在大家看到了没有,我们的教学就是,一个屋子里坐了很多人,很多学生有学习好的,有学习不好的,还有学习中不溜的。对于学习不好的人讲,他原先都没学明白,现在跟他讲,他一脸懵逼。

而对于学习好的人来讲,这些东西太简单了,觉得没有意思。而中间的一部分人可能还好一点。那最后你会发现有学习特别好的,有学习一般的,刚能跟上的,有的干脆就根本就跟不上趟的。

而孔子来讲课,他有弟子三千,那会儿可没有现在的教室,也没有现在的课堂,怎么讲?

那其实像佛陀一样。

讲到孔子,就说到印度的这个佛教鼻祖释迦牟尼,他出家以后进行修道,吃了无数的苦,后来有很多信徒跟着他,一共有1250个人跟着他修行。

在哪里?在田间,在树下,在竹林,讲经布道,跟着弟子们一块儿去讨饭,化缘,然后吃饱喝足一坐,专心讲经布道。

那孔老夫子其实也是如此。

身体力行,我是怎么做的?我为什么这么做?告诉大家。

看到谁有强烈有求知欲了,点拨一下你,你再好好的去钻研,去求学。

所以说后来才有孔子那么多门徒,而他的一些门徒,一部分做官,大部分人都是做教育,什么曾子、游子、宰我、澹台灭明等等,一大批思想家和教育家。

说到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是南怀瑾老先生讲的,特别有意思,也就是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来说的一个反面教材。

说清朝乾隆时代,有一位世代书香的大员,有个儿子文学很好,但是不成器,行为不检点。

有一年这个大员就给他儿子五百两银子,说你去上京赶考,求个功名,将来也好立身处世。结果他到了京城,五百两银子很快就花光了,花哪里去了?上妓院去逍遥去了。

妓院那个地方大家都知道的,你有钱,莺歌燕舞,都叫你爷。你没钱,对不起,我们不养穷鬼,钱花光了,被赶出来了。

剩下了一身病,骨瘦如柴。

回到家里,老太爷知道啦,气的半死,在检阅他的行李时,发现他写了两句诗,老太爷一看,这首诗写的不错,说这五百两银子还算花的值。

你知道他写了首什么诗吗?其中两句啊,念给大家听听。

近来一病轻如燕,

扶上雕鞍马不知。

老太爷看着他这首诗,觉得这孩子虽然不成器,但是也没有白白有这一番历练,最起码这首诗很有文学素养。

说起来有点好笑,其实讲的是我们要学以致用,要能够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才会生动活泼,而不是像个书呆子,只知道学了,却没有把它用起来变成自己的。

如果我们能够举一反三,就可以前知过去,后知未来,否则读死书有什么意义呢?

时间过得真快,时间又差不多到了。在这里再简单的回顾一下。

就是孔老夫子他教学,首先会激发你内在的动力,让你自己真的有强的求知欲。到了节骨点了,我来给你启发一下,到了你想说说不明白,还不很清楚的时候,我给你点拨一下,这样才能够真正学到手。

就像啐啄同时一样,内在和外在同时发力,达到一个好的点。学就要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而不是读死书,读成书呆子,食古不化,那样的话我就不再继续往下讲,多说无益,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这一关过了,那你绝对不得了了。

好啦,时间关系,就到这里啦。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继续解读第九章。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强烈地想知道,那么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相约在这里,我来给大家好好的解释一件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776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27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361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30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1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44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61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15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63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70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35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11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54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3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24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06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03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