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学习了如何给论点找最有力的论据,今天,我们就趁热打铁,实例操作一下。
01
下面,我们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来论证第一个主论点:为了饱含生机地活下去,我们需要有梦想。
首先,根据“服务论点”这一要求,我们根据阅读时做的三栏笔记可以找到以下书中的论据。
以上这些都与梦想和生命有关,但是,根据“论据有力”这一要求,我们按照重要性将它们排序:3、1、2、4。
然后,再根据“论据有力”这一要求,我们对论据做出取舍。
02
韩新月为了梦想,焕发生机,与病魔抗争的例子显然是论点有力的论据。
同时,梁亦清为梦倾尽心血,韩子奇为玉痴狂,这些也是可以采用的,但是梁亦清为梦而死这个结果不太好,韩子奇为玉颠沛流离结果也不太好。但是,只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效果就不一样了。
梁亦清虽然没能完成梦想,但是韩子奇却为了师傅的梦想,忍辱负重,继续努力,这是梦想激发了生命的力量。这个显然也是论点的有力论据。但是后面韩子奇为了守护玉而颠沛流离的事例,则不太适合这一主题,可舍弃。
所以,我们找出了两个主论据:韩新月为梦想与病魔抗争;韩子奇为完成师傅梦想,尽心尽力雕刻宝船。
相对之下,楚雁潮的例子则显得力道不足,可以舍弃。
书外的例子。
毕淑敏老师写过一本《生命因梦想而沸腾》的散文集。这是一本关于梦想和生命的关系的书,切合主题。
03
再次,根据“逻辑清晰”这一要求,来组合排列各论据,做出论证。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也可以根据人物关系来明确各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下面我们选用人物关系来确定逻辑。
梁亦清、韩子奇事例在前,韩新月事例在后,毕淑敏事例最后,三者呈并列关系。
04
最后,在框架里添加血肉,细化,最后成文:
为了饱含生机地活下去,我们需要有梦想。
梦想是激发我们生命力的动力,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一束光。
梁亦清是个地道的玉石匠人,一生钻研玉器雕琢的技艺,他在每一件玉器里获得生命的满足感。其中,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却是他梦想的开端,也是梦想的终点。
当身为学徒的韩子奇问梁亦清对接手宝船这事的想法的时候,梁亦清说:“我应这活儿,已不是为了保住奇珍斋的招聘,逞能;二不是贪图他给的这个价钱。让我横下心的,就是因为郑和是个穆斯林,是咱们回回。”(备注:为什么要原文摘抄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直接点名梁亦清的梦想。)
为了雕出宝船,梁亦清像焕发了无限的生命力,废寝忘食,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是琢玉坊的水凳上精工制作。
但最后,却因耗尽心血,在宝船接近尾声时吐血而亡。
韩子奇为了完成师傅的梦想,默默承受梁家的不解,栖身到蒲寿昌的汇远斋,啃窝头,吃咸菜,忍辱负重一年,终于根据师傅残了的宝船样本得以重新雕琢出一艘近乎一模一样的宝船。
他因为梦想,不屈服于穷困受辱的生活,而是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用心琢玉,最终得以完成师傅梦想。
梁亦清死了,他的梦想却没有因他生命的结束而泯灭,而是激发了他的徒弟韩子奇的生命力,将梦想托起,最终得以实现。
同样,梦想也是一汪清泉,可以浇灌即将干枯的生命。
梁亦清的外孙女,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本应该在大学里如饥似渴地学习,突如其来的心脏病却剥夺了她继续修学的机会。从此,她只得在家和医院之间往返,燕园也离她越来越远。
但是,她不相信病魔能将她击垮,反而对大学、对翻译事业、对爱情依然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梦想,于她来说,就是沙漠里的一汪清泉,能给她这个即将凋零的生命以营养的浇灌;就像一盏照亮黑暗的灯,指引她努力向前。
尽管病魔疯狂来袭,韩新月还是在梦想的指引下,焕发了无限生机,还梦想着回到燕园,继续表演话剧《哈姆雷特》,继续学习英文,继续她和楚老师的翻译事业。
是梦想,给了她力量,让她在最后的生命里,能够收获五彩斑斓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让她干枯的生命得以春意盎然。就如楚老师送给她的那一株“巴西木”,一泓清水,一截木头,最终却能积蓄力量,吐出新芽来。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生命因梦想而变得勃勃生机,毕淑敏老师也曾写过一本《生命因梦想而沸腾》的散文集。这本散文集,讲述的是她自17岁时在西藏当了11年兵的日子。西藏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是正是因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的执着追求,她才能走到了最后,梦想依然可以让生命沸腾。(书外例子)
她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说,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人依然热爱生活,那么,梦想就是纵然你脚踏深渊,依然保有的向上仰望的力量。因为,有了梦想,即使再平凡的生命,也可以闪闪发光,你一定要相信,在你的身体里,有一颗种子,焦灼地盼望着阳光,等着生根、发芽和繁盛。
梦想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韩新月干枯的身体里,焦灼地盼望着阳光,等着生根、发芽和繁盛。
梦想的种子也种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日复一日,单调乏味,而一个个梦想却如沙漠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每天都动力十足地面对工作和生活。(联系生活实际)
拥有一套房子一个家的梦想,可以让我们忘却奔忙的辛苦,一步步走进目标;
出版一本书的梦想,可以让我们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书写,一个字一个字地实现我们的目标。
不过,也有人说“梦想是狗屁”,为梦想奋斗一生,却最终一无所获。(痛点 反面)
海明威曾认为“胜利者将一无所获”,实现梦想的胜利者尚且一无所获,更何况没有梦想的人呢。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1975年的国际笔会上也说过,时代流行空虚感 —— 一种对生命存在无从把握的感觉。
还没有被互联网、信息所湮没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尚且空虚,就更别说现在的网络时代了,空虚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种时代流行病。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梦想呢?
日本出版人见城彻认为,当你全力为梦想的胜利而奋斗的时候,其他外物都不重要了,甚至,连实现梦想本身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能给自己一些奖赏:自己的兴趣、享受和自在满足。
就像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说,“攀岩的神秘不在于登上巅峰本身;当你到达山巅的时候,你还期盼能继续往上攀登,永不停歇。攀岩的最终目的就是攀登,只为征服自己的内心,只为与自我沟通。”
为梦想奋斗,就像攀岩,我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它,而是为了享受过程。 为之奋斗的过程是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体验兴趣,从而获得内心的幸福和满足感,即“心流”。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梦想,没有为梦想奋斗过程中的奖赏,你的生活将会怎样?
每天朝九晚五,忙忙碌碌,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像一艘海上的风帆,漫无目的地飘摇在无边的大海里,沉沉浮浮,生生灭灭。
没有梦想的日子,也像在行走在无垠的沙漠,看不到尽头,也看不到希望,毫无生机,最终,我们只能行尸走肉,将生命浪费在味同嚼蜡的时间里。
即使最终不能实现,我们也需要梦想,就为了饱含生机地活下去。(主论点总结)
如何给论点找论据等更多拆书稿写作文章,详见公众号:阅读见真知。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