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会第一锣开响了 ,首站乔村农家臊子香

终南山

今天农历九月二十三,初冬暖阳,巍峨的南山在晴雾中若隐若现。滦镇的古会第一锣开响了,首站内苑乔村。同样也有花糕,吃的却是老陕吃货们,勾着魂,管住腿的——臊子面。

长安区内苑在唐代是唐太宗李世民位于黄峪寺沟翠微行宫的皇家行宫内苑,地势平坦,果木成荫,溪流成河,金沙铺地,进黄峪沟去翠微宫首站休息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被皇家所喜爱,所以叫了内苑。如今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搬迁到这里,依旧是大西安的内苑,也如原来的熙熙攘攘。乔村是因为那条从内苑蜿蜒向西而出的金沙河,从村南边缓缓流淌了千年,有河自然就有桥,到村里来或者去山上必须要过桥,这一来二去的,就叫了桥村。历史已无从考证说起,这也许可能是唐太宗带领后宫和王公大臣们,当年去翠微宫的时候必经之路和必过之桥,反正自我知道就叫桥村。现在取了谐音,简写成乔村,咋一看,以为都是姓乔的,其实没有一户乔姓人家。

路走了一年又一年,桥也修了一回又一回,如今结实又宽敞,让走出去的的人踏实,让回来的人安心。小时候知道乔村是因为二姑嫁到了乔村,很巧,二姑就姓乔。每年到九十月古会开的时候,满树的柿子也熟了。二姑骑着自行车,洋气的披着一头齐肩自来卷的蜷发,车后带着大竹笼装满柿子,一家家的来送。

再后来自己和二姑做了邻居,也嫁到这个过桥才能出村进村的堡子里来。每当九十月天气这个时候,过桥回家的时候,看着金沙河里亮亮的水,丝丝缕缕的流淌着,旁边园子里的柿子像灯笼一样高高挂在树梢给我招手,就知道会开了。

进村的路

乔村如今的桥

晒暖暖的老人
金沙河

九月二十三,棉裤,被褡(棉衣)一起穿,一般立冬都过了,天气温差变化较大,几场雨,伴着风,那些山呀树呀水呀的,就冷的蜷蜷缩缩,一点也不展妥(精神)了,看得人也不由得一件件衣服往身上裹,御寒保暖。这时候秋收也结束了,冬小麦也种了,各村互相也都走动走动,褪去秋收的劳乏,分享自己丰收的喜悦。再说,这就入冬了,窝一个冬天,该过年了。

乔村过会吃臊子面,对于陕西人来讲,“面”是压轴大菜,驾驭得了任何席面,臊子面占据了这头把交椅 。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逢年过节,唯有那一碗煎火(温度高)冒着热气,溢着肉香,五色臊子的“臊子面”才是最值得期待的。 “臊子面”在陕西人心中的位置,重要程度只有老陕能懂得,一说吃臊子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小年节,作为一个地道的陕西长安人,如果不“揽(炒)”上一锅臊子那就太说不过去了,拿啥招待亲戚朋友,还有前来帮忙过事的父老乡亲,怎么让这股从面锅和臊子锅里里,窜出的腾腾热气缭绕在自家和邻家的房顶上,再让那四溢飘香的味道随风穿街走巷,那场面绝对的煎火(热闹)。

长安人把炒臊子叫“揽”臊子。由于臊子色亮,丁小,汤少,味香,肥而不腻,油而不汪,晾凉后自然凝结,能够长久保存。所以每到过年都做上一大锅臊子,用盆盛上,来了亲戚,在揽些菜臊子,烩一锅煎火,味长,色香的臊子汤,话说来客就能吃饭,一下吃到正月十五是没问题。 现在人们物质条件好了,很少有人再做上一大锅臊子肉吃好久,但是过节过会,来客人还是要买上一二斤肋条肉,小锅小灶揽上一锅香。这就是陕西人招待客人最拿得出手,走到哪都忘不了勾着魂的臊子面,这是骨子里的一种传统,得继续传承延续着。

陕西人爱吃面,面食的种类也就花样百出,吃出相当的水平,也吃到一定的高度。不论男女老幼、官员百姓,也不论是酒宴席面,家常便饭,这一碗臊子面不是进门就端碗,就是最后登场 ,压住场面,餐桌必备。陕西人吃面简易实惠,亲和友善,不管走到谁家,上门就是客,先吃一碗面再走。不论身处何处,都忘不了这其中的滋味,走的多累多远,回家都是先咥一碗面,方才能卸去周身的劳顿,随口下肚,解了这风尘仆仆的乡情再说。

如果您来西安,参加朋友的宴请,你就会发现最后一道主食无一例外是一盆“臊子面”,因为“出门的饺子,进门的面”,那是对你最高最诚挚的礼遇,不是舍不得花钱吃好的,而是诚心实意压根没拿你当外人看,吃了面就是一家人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勾魂管腿的长安农家臊子面

长安农家臊子面有九大特点:细、筋、光、煎、稀、汪、鲜、油、香 。肉臊子的味道:鲜、油、香。 对面条的要求:细、筋、光。 烩的臊子必须:煎,稀,汪。配菜素臊子的讲究:五色菜不重样。

先说这肉臊子的鲜,油,香。需上好红白相间的肋条肉,切成一厘米细小的方块状,炒锅烧热,放入少许油,放入五花肉丁,转小火煸炒,收干水份,待肉变得紧致,后加入辣椒,姜,葱,及花椒炒出香味。肉丁煸出油脂时,再放入大料,茴香,桂皮,酱油,盐,少许水在锅里慢火细炖咕嘟着,任那勾人的香气撩拨你的馋虫,在厨房打转转。熟了揭开锅盖,在院子里都能闻见肉香,加一个热蒸馍,这才是正宗的肉夹馍,油光汪亮,肉质紧致,鲜香弹牙,回味无穷,满口生香。

热肉臊子鲜油香

凉肉臊子自然凝结

再来看看这素菜臊子的品种有多排场(高大上),黑,白,红,黄,绿,五色配菜,摆满橱柜的木案上,黑的木耳,白的豆腐,冬瓜,白菜,红的辣椒,红萝卜,西红柿,黄的生姜,黄花菜,绿的香葱,韭菜,洗净备好,切成五毫米大小的方丁。我和嫂子一个洗,一个切,今天也照样剁得叮叮咣咣待亲戚。一五一十的,两个人忙活了半个多小时,才把这配菜准备停当。

炒素菜臊子时,需一样一样的分开炒。猛火,热锅凉油,待油热后爆盐加入辣椒,花椒,葱,姜炒出香味,放入豆腐煸炒到金黄,再加入木耳黄花红萝卜合炒,调味后盛出。再起锅烧油,放入白菜,冬瓜,韭菜合炒,这几种蔬菜水分较大,先放后放是有程序的,白菜冬瓜炒的出水的时候,放入盐,酱油,味精调味增鲜。大火让菜充分的在自己分泌的汤汁里,原汁原味的和调料融合发散,汤汁一直把菜围住就差不多了好了,这时候倒入韭菜,迅速的翻炒几下,那莹莹的绿依旧鲜亮水色。

素菜臊子配料

炒好的素菜臊子

臊子汤的要求:煎、稀、汪,在长安要说烩臊子,汤要煎,菜要稀,辣子要汪。半锅开水,依次倒入肉菜臊子,慢火任其在锅里翻滚,发散着各自的味道,展示自己的本色,在汤里融合交织,不一会,稀汤煎火的就出香味了,肉臊子的油汪,亮亮的就飘到了浮面。不要关火,调到最小让它继续咕嘟着,一顿饭的时间里,越煮越香。切臊子的时候留一些韭菜最鲜最绿的梢头,还有西红柿,再出锅前撒一把,颜色立刻鲜亮。这时候准备好醋碗,辣碟,盐碟,筷子放在桌中央,随时准备客人来下面。给醋碗里滴入几滴香油,撒上几沫葱花,浇一勺到臊子面里,提味去汪。既然就吃了一个味,臊子汤自然要细细的唠叨。

煎:用陕西话讲煎就是表示面和汤要“烫”,温度要“够热火”,不是吃温的凉的,必须是热气腾腾,那种在热汤里捞得上面,哧溜着吸到嘴里,烫舌头的那种煎火。

稀:说的是面条要少,汤要宽,而且吃面有讲究,只吃面可以不喝汤,就是吃面在汤里入的那个味。面条也是几口香,三四筷子就吃完了,一般小伙子吃上三碗面也是“碎碎的事情”(小小的事情) 。盛燥子面是有讲究的,面少汤多,就是4分面,6分汤,方能十分满意。捞一碗底三分之一的面,浇上满满当当快流出碗沿的臊子汤。细窄的面条在汤中很快就会吸收汤汁,入味膨胀了,这时现吃,还是筋道的,等一会,面就泡胀了,味也淡了。现做现吃,现吃现盛,客人进门到端上面也就三五分钟。

汪:说的是烩的这臊子汤和油泼辣子油汪。过去人缺油水,所以吃油多喜欢上面飘着一层油泼辣子红油,吃完面,还是一碗红堂堂的汪,辣的也不了喝汤,也就只能只吃面,不喝汤。我今天自己烩臊子,没有多倒油,虽然看不见汪,却吃的出香,吃面喝汤,一扫而光。

烩臊子煎稀汪

醋碗辣碟

这面要细,筋,光,宽度细如韭菜叶,所以也叫韭叶面。和面的时候用盐碱水和面,揉三揉,歇三歇,一气擀开,圆圆满满的铺在案上,用手指头捏住,摸摸薄厚,感觉均匀了用擀杖卷起来回一层层摞平。左手码面,右手提刀,噔噔噔噔的瞬间,细窄的面条在手里刀下,整整齐齐的码在案上。说起这面,素有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象条线,吃到嘴里光又绵的视觉和口感,这是一个长安食客对臊子面高度负责任的评价。不过现在有了机器压面,手工面反而鲜有了,我们今天就买的机压面。

这臊子汤,油亮汤汪,口味厚长,汤稀菜鲜,入口郁香,回味有余,老幼皆宜。这韭叶面,擀薄切细,筋道光滑,齿舒舌爽,百吃不厌。浇上臊子,汤煎菜亮,撩人食欲。

长安男人恋家,出门在外不受窝囊,媳妇擀的那碗面既香滑又筋光,浇上臊子,嘴里还要嘟囔嘟囔: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打,自然是舍不得的,面,也自然吃的香,给伙计说起来的时候,面上也自然有光:“夜黑回来,媳妇给擀了一碗面,美得很,寮的太(好到极致),吃了个颤活(满意,舒服)。”

面条细筋光

下到锅里莲花转

四哥四嫂去年给侄子完了婚,头一年的新媳妇,今年亲家给女子送花糕,端了一碗面也去四嫂家凑热闹。那花糕做的精致,萝卜花雕刻出五颜六色的水灵,面花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我们七大姨八大姑全部涌上去围观,面对这样一个民间瑰宝的艺术品,舍不得用手去触碰它,都拿出手机纷纷拍照留念,晒在各自的朋友圈显摆显摆。

精致的民间艺术瑰宝

七大姨八大姑都来围观拍照

吃了臊子面,该准备下午的席面了,小辈们忙工作没回来,老一辈还念着往昔的情怀,来走一走,看一看。亲戚不多,姨伯姨妈,还有一位表哥,加上我们一大家,凉热菜十全十美的准备着。午后的暖阳下,小院里,边吃边聊边喝,说着家长里短,道着情深意长。

准备下午坐席了

吃的欢心,聊的舒畅

吃罢了饭,送走了亲戚。我准备出去在走走当年唐太宗进山的路,过一过村南的小桥,看一看金沙河的水。杨树叶在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辉,柿园里,红彤彤的柿子高高站在树梢上,在蓝天白云里摇晃,不时,吧唧,一个熟了的掉在地上。一群不知愁的少年骑着自行车嬉笑着,你追我赶的骑过,又好像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模样。站在桥上,望着金沙河,一年四季都是那涓涓细流,却也不曾干涸过, 只是不见了河底的如金的沙床,找不回唐太宗坐着龙辇路过河摊上的绵软,难免有些惆怅。远处水面宽的地方,几只喜鹊嘴里叼着柿子,贴着水面上略过,飞向河边林中的小窝。远处,终南山清晰可见,触手可得。在黄峪寺翠微宫的入口处立了一块高如墙的大石头,黄色的身上写着“翠微客栈”红色醒目的字。

南山依旧

村南小桥流水

乔村小学中心街


路上偶遇乡友 ,热情的给了一把拐枣,意外的收获,喜欢的捧在手里连声道谢。在我国,关于拐枣的最早记录是《诗经•小雅》有“南山有枸”的诗句。“枸即枳椇,南山谓之秦岭”(见《辞源》)。《陆疏》有:“枸树山木,其状如栌,高大如白杨,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这里说的八九月是指农历前后。口感吃起来肉肉的,略带一些纤维感,甜甜的味道,如果没完全成熟时会有些涩。如今农村也不多见,今日却稀罕的得到了。虽然长得不咋样,看起来也无从下口,有人戏称它是”肿了的树枝”,凭借着骨骼清奇的外表和清新脱俗的口感,还有红褐的颜色,吸引着去荒郊野外翻山越岭的拾荒者,同我一样意外,为它迷恋。新鲜的拐枣是能直接吃的,掰了一节,放进嘴里,抱着怀旧的念想,细细的咀嚼,慢慢的品味,还是那样的甜蜜多汁,在唇齿间弥漫。嚼到无味了,才不舍的吐出那口渣。

诗经里的拐枣

意外收获的拐枣

话说已是黄昏,暮日里,斜阳将我游走在马路上的影子拉的细长,我再也找不回唐太宗的脚印,还有内宛的秀丽风光。村南的水在流,桥还在,古会一年又一年,从不停歇,生生不息,来日方长!

翠微宫遗址入口

夕阳西下,回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38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845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148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64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31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12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03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73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1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84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63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0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0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2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4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