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所做的教练让我自己有了新的好奇,也看到了新的可能性,那就是自己正在/可以做到灵活变化的教练对话。也就是说,看起来在不同客户的教练对话中采用了大不相同的教练方式。(撒花)
比如,在TZ的教练中,几乎都在上演宫崎骏漫画片,用画面去沟通画面,隐喻而唯美。
在D的教练中,用了大概四五次平衡轮,接走脑入心,并且每个平衡轮都是不一样的用法。
在Z的教练中,主要做的是请她和自己的身体保持沟通,我也在同频她的身体感受,不断去体验身体对她说了什么。
在M的教练中,主要是不断回放,回放,帮助她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到自己说了什么。
似乎不同的客户或观察员体验到或“观察”到的,除了声音都是我的,是很不一样的教练风格。M旁听过我的好几次教练,她说,“每次都不一样”。另外一位观察员说:“柯锐的教练风格和我见到的大多数都不一样。”
其实开始我自己是没有注意到这点的。当小伙伴反馈多了,我也觉得好奇: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也许我自己可以这样描述 : 看起来,我开始能够去在身脑心(灵)的不同层面,相对灵活与创造性的运用VAK及各种教练方法工具了。可是,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又是如何做到的? 为什么我自己并没有注意到呢?
我开始对自己这个方面多了些好奇。
回想了最近的教练过程,发现答案可能是-客户的影子教练,也就是用匹配客户的方式去放大客户体验来做教练。(此影子教练非彼影子教练)。
首先,匹配客户意味着放下经验。我发现在那个当下所运用的教练其实不完全来自于我的过往经验,而是来自当时对客户自身风格的一种感知。也正因为如此,我并不知道自己将采用何种“风格或策略”,似乎只要匹配了客户,相应的方式就会出来。
其次,教练过程中没有/少有具体的工具方法概念,而是依照直觉。在教练观察员反馈总结的时候,可能提到我在灵活运用“场景回放”,“创造当下体验”,“变化的平衡轮”,“导师桌”...其实我在做教练的时候可能少有这些工具或方法的概念出现过,或者说我脑子没想要我要怎么做。只是依照直觉去产生当下合适的“下一步”而已。
突然发现也许这就是心与脑的结合。心做主导去做到与客户同在时,脑就自然创造发挥,灵活运用或创造各种匹配客户工具方法...在ICF来说这是关于“教练状态”,在心教练来说这是关于“处在当下”和“建立同在”。说到这里想到了老师家千手观音,她曾说(大意)主要看“愿”是什么,千手的法器信手拈来不是问题。就好像在说,什么工具方法不是问题,只要做到客户同频同在,它们自然出现信手拈来。感恩...
另一个问题:如果“匹配客户”这是我目前做到的,那么我没做到的,或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是什么?
通过联想对比另外的教练朋友,我也很快有了答案,比如:更精炼的语言与提问(ZH),对对方优点特质的激励赋能(GX),直指要害的有力沟通(XXX),营造场域的引导语(ZH),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注(WC),轻松自在的聊天式沟通(TZ),凡事有三与挑战视角(YX)...很高兴能够更细微有效的去看到自己的教练水平/状态了...
好吧,先写到这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