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几年过去,终于读至最后一字。中学时从论斤卖的破书摊上把它淘回家,拆开一看却都是黄脆的纸、蹩脚的错别字,略嫌弃地随便插进书橱,偶尔无聊拿出来当故事看几页。仅此而已。
大学涉足新闻,又常听闻柴静,有了阅读它的欲望,就带上了去贵州社会实践的火车。八个多小时车程从北到南,有种时空交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感觉。“傍晚风暴快来满天黑,只有长云的底部痛痛快快一抹鲜红”,我跟着她痛快;“风吹的时候绿的叶子陡然翻过来,银白刺亮的一大片”,我心里跟着她翻。文笔着实佩服。看到第二章,惊于非典时期农大女生宿舍一段往事,再往后读,被“你需要参与进这个世界”一句点醒,合书回味良久。
然后被云贵高原明媚的阳光打断。
开学后忙于各种社团工作学习恋爱,压着一颗浮躁的心断断续续看到最后一章,也没能勉强读完。觉得是本好书,远有着好文笔之外的意蕴,会在分享会上介绍它,又心想有时间要认真体会。
假期结束回校,拿起来重新细读最后一章。字句似乎变了质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我面前对话哭泣。这一章划出来的句子比之前一本都多。
“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
也许是因为我年轻的一腔理想主义,读到这差点一股热泪涌上来。不管人们怎么评价柴静,她能并且敢于说出这些话,我对此始终保持敬意。
翻开序言从头再来——“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高中时代在素材书上看过这句话,似懂非懂,带着不假思索的蒙昧在作文里搬来搬去,如今终于醍醐——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半年时间,当初一些泛泛略过的段落篇章竟已脱胎换骨,摸着脉络能稍稍走进深处。是我经历了什么?可想想又觉日日平常。前几天室友说起她把我们宿舍四人两年的合照给朋友看,朋友说我的变化最大。暗自惊讶,又偷偷倍受鼓舞。可能改变每时每刻都在悄悄发生吧,像温水里的青蛙难以感觉温度的变化。
好在是好的改变。
没头苍蝇般乱撞的一年半,什么都想要,反而丢了许多,经历的事情不算少,幸运的是时有贵人相助,被一些人羡慕过生活丰富多彩,却开始自己慢慢领悟断舍离的要义。“她会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说,她说,心里捏紧的小拳头说。
浩瀚的生活啊,我从管中窥见你无情或有情的一斑,也愿、也必以亲身去经历必经的起伏跌宕。“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既然生活本身矛盾密布,他人不惧的,我定不惧,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