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过这个题目,当时写的是李世民,今天来写一个反面的角色。(有兴趣的可以在历史消息中查看)
也是在唐朝,有这么一个少年,出身少数民族,父亲早死,随着母亲改嫁,在颠沛流离之中看尽世态炎凉,在各种少数民族人中辗转流连,因而也学会了许多族的语言,出于生存的需要,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机灵非凡。
有一次,这个少年趁人不备,到一家牧民中偷羊,被人现场抓住,由于羊是牧民的重要财富,而边疆的法律非常严格,少年被判死刑,五花大绑的被压上刑场,要和许多犯了死罪的人一起被行刑,其他犯人都萎靡不堪,只有此少年大嚷大叫:“你们不是要消灭突厥人吗?干嘛杀我这种犯了小罪的有用之人?”
当时镇守边关的大员名叫张守珪,苦于不知道如何对付总是来犯的突厥人,少年的话语正好说中他的心事儿,于是他让人带少年来见,口舌灿若莲花的少年让张守珪震惊,赦免了其死罪,让他在其麾下做了一名哨兵。
少年果然机灵,总是立下战功,还结交了一名形影不离的小伙伴。
少年和小伙伴的名字,分别是:安绿山和史思明。
张守珪越来越喜欢安禄山,总是在奏章上夸他,还收了安禄山为养子。
一个小偷小摸的穷小子,就这样,变成了大军区司令的养子。
权势越来越大,带兵越来越多,张守珪还派遣他作为自己的特使去京城,拜见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张九龄大家不陌生,写出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种传诵千古的句子。
最可贵的是,张九龄这个宰相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而是从基层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见识了各色人等,他打量着安禄山,心中暗暗不安:从这个少年表面卑谦的外表下看出了一个野心勃勃,骚动不安的灵魂。
张九龄对手下人说了这么一句话:“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决心绝不提拔录用此人。
要知道,此时的安禄山,还是一个小角色。
安绿山回去之后,依然被张守珪器重,但骄兵必败,于是在一次由于安绿山轻敌的战役中,唐军死伤惨重,这个并不是打仗失败,纯粹是安绿山自己所犯下的主观错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按照唐朝军法,安禄山必死,但是张守珪不愿意杀死养子,又无法隐瞒。于是写了一个奏章,上报朝廷,里面当然是用了措辞来为安绿山开脱,并特意让人把安禄山押往长安,交给朝廷审理。
其实,是暗暗期望奇迹的发生。
奏章到了张九龄那里,张九龄心中大喜:他多年来的担忧终于可以解决了,他去见唐玄宗,力主杀掉安绿山,并且说了自己的担忧,还举了十六国时期的石勒作为例子,说如果不杀此人,必有大患。
唐玄宗在之前张守珪的奏章中对安绿山早有耳闻,看到张九龄激动的样子,反而,对安绿山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
决定,见一见这个让宰相忧心忡忡的人。
后面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你看,好奇心害死的,绝不只是猫。
有句俗语,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人,只要没死,都是有希望的。可是,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人,靠着一次次的被判死刑,从而飞黄腾达。
如果,这还是不是天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