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落梅说:始终相信,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些人,一盏茶的时光,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绽放如莲。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这是佛教的修炼境界,一直为世人所寻悟,不一定在寺院禅堂,俗世中的人有很多都期望有这样的清凉幽静之地,有一方乐土,得一方平静。
或者去远离大都市安静矗立在湖边的小木屋,沐浴阳晨曦的阳光,游鱼逸悦;或者去茶山之上掩映在郁郁丛林之中的茶堂,听蝉鸣鸟语,泥土清香;或者去原始密林中寻一处山石嶙峋的偏远之地,感受云雾缥缈,山风清流……
一定要带上好茶,提上竹篮儿,颇有情趣,徜徉栈道,远眺抒怀,品茶当真是非常是诗意的生活方式
唐代诗人吕温在《三月三日茶宴序》写道:“拨花砌,爱庭荫,清风逐人,日色流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味,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霞仙浆,无复加也。”
可见文人墨客极其重视意境,清风袭人,庭荫漫漫,日光清耀,各色人等或借青霭,或坐攀花枝,连鸟兽也加入到这茶席中与人共乐,枝头的红色花蕊洒在了来客的身上,再看素色茶杯中凝结琥珀之色,茶不醉人,人已自醉,微觉清思,人美、意美、境美、心美,此情此景甚是大好。
自然环境多是风景秀丽、清雅幽静之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亦或是竹林掩映,翠台溪畔;亦或是皓月清风,繁花垂落……携友人泛舟湖上,另有琴、棋、萧等乐器,书童打理,于青山绿水间品茗,身在其境,远离俗世喧嚣,更有清新脱俗之感,静心体悟,净化心灵,多为古人之所好也。
而人工所打理的茶境,大多数在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之所,亦有佛道场地。
许次纾《茶疏》“饮时”提出“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石”等二十四宜。
古人所好之茶境,多为天然存在的环境,或者是室内人工所设的茶镜。
谢肇淛在《五杂俎》也记载了:“竹楼数间,负山临水﹔疏松修竹,诘屈委蛇﹔怪石落落,不拘位置﹔藏书万卷其中,长几软榻,一香一茗,同心良友,闲日过从,坐卧笑谈,随意所适,不营衣食,不问米盐,不叙寒暄,不言朝市,丘壑涯分,于斯极矣。
约友数人,相聚高雅清净的室内场所,亦是非常好的茶境选择。
无论室内室外,故人还很讲究茶境的布置。譬如:挂画、插花、焚香、古玩、文房四宝等等,茶境中有此搭配更能显示出茶道的神韵,以及想要传达的文化精神、文学素养以及以物咏志的意向。
对于茶席布置,则更是精巧。茶几的大小形状、茶席布的的色调、茶器的精巧、插花的配搭、古玩的放置、山水画的景致、文房四宝的规制,都是会经过精心的考量与布置,以期能达到理想的茶境的效果,能够给来宾带来清雅、自然有格调的茶境体验。
于是,在此云淡风清处,茶人相宜,吐纳纯净空气,颔首微笑,精心品茗,在这唯美的茶境之中修得浑然天成的高情远志,至真至纯的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