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读《语文课型与语文教学》第八节:阅读理解的基本规则,这一节内容少,一字一句认真啃读细细琢磨,我浅浅地谈一点我的思考。
笛卡尔曾说“这个世界上本来不缺乏良知,而缺乏对良知真假的辨别”和“我思故我在”,作为一个集大成者,笛卡尔对很多问题都有系统的研究及独到的见解。按照笛卡尔的方式,罗晓晖老师简洁清晰地拟出四条阅读理解的普遍规则。罗老师还指出,分析和综合是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分析与综合必须精细化。否则,就会有阅读理解的困难和偏差。精细,也就要求分析须精确到位,综合须完整无缺。
规则1,完成理解之前:不承认任何解释为真,除非已经确认它确实为真。
文本是第一位,对文本的理解是第二位。因此,在对整个文本解读之前,不得认可对文本的任何解释和判断。在当今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思考问题时很容易违背这条规则,刷屏的新闻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哪些是确定的真相,哪些是不确定的真相。这时,我很赞同罗老师说的这句话“一切不在你眼皮下发生的事,对你来说都是不是真实的。”弄不清真相时,我们很容易选择盲从,轻易被互联网所操控。就像阅读理解前,谨慎解读,防止“前理解”干预对具体文本的理解,避免疏忽和成见,以至于“推理过度和引申失控”。
规则2,阅读之中的分析:把每一复杂尽可能分解成细小的部分,以作为解释的基础。
阅读中难免会遇到理解的难题。之所以是难题,就是因为其复杂。而解决问题最基本的逻辑,就是把所谓困难的、复杂的难题,按照可能性和必要性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于逐一解决。也就是分析时,把一个难题分解成若干个微小的部分,使其单纯化,也就降低难题的“难度”,因而难题就迎刃而解。例如试卷上现代文阅读理解第一题大都是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文本中的一个或多个事件。概括一件,学生还能在阅读文本中慢慢归纳概括,但阅读理解中概括事件不是一件而是多件,这道题无疑就有点难度,从最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出题方案来看,难度也降低了,原因就是不再让考生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概括那么多事件,而是“化难为易”,以填表方式完成阅读理解,且表格中已经给出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填写空白处。概括某个事件也好,从文本中找出人物情感也罢,这样看来,阅读理解中的难易程度自然而然的降低了。
规则3,阅读之中的综合:由最简单的信息开始,一步一步地构造出整体的认识。
罗老师说,这条规则所讲的是综合。综合与分析是认识事物的两种程序:分析是逆溯的程序,旨在说明复杂信息由哪些单纯信息组成的;综合是前进的程序,旨在说明单纯信息与其他单纯信息组合而成为的另一种信息。这两种认识的程序彼此有密切的关系。分析的最后元素是综合的最先元素,当一个观念不能再分析时,就是分析的终极。同样地,当一个观念不能再容纳其它观念的组合时,就是综合到了饱和点。因此,分析与综合兼用才是完美齐全。说实在的,读到此处,有点烧脑,对于理解能力很有限的我来说,还真有点困惑。
在这儿我举个自己的例子吧。我除了喜欢运动、读书之外,就是偶尔写写不像样儿的文章,偶尔也写几句自认为谈不上诗的诗。我相信写作时确实有灵感,没有灵感,缺乏深度思考的机会,脑子里全是浆糊,思绪有点乱。这个时候非得下笔的话,也能写出几句。但总觉得那样的文字不成熟,不清醒不符合逻辑。其实,我一直本着“我手写我心”原则,灵感来敲门时,脑海翻滚,提起笔信手拈来,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自己从未产生过的一些思考,就这样,一篇短文抑或一首小诗就出来了。所以,我浅浅地认为,这个体验算不算佐证了这条规则?
规则4,阅读之后的复核:做普通无漏的检查与周全无误的复核,直到确保没有遗漏任何文本信息为止。
这条规则保证理解的必然与完整。详细列出那些和问题有关的全部事实,详细列出文本中的意义信息而无一遗漏,就可以保证推理的正确性,理解的必然性。
比如试卷上阅读理解最后一道题,这道题大多是关于文本主题的探究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从文本中提炼相关信息,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等,列出相关意义信息,确保正确性,再综合整理。无论如何回答,都应该遵循原则和规则。若需要结合自身经历,再酌情回答。如此就能确保对文本理解的必然性。
今天,从罗老师给我们拟出的四条规则来看,对于我们建立深度思考的习惯,提供了基本的思考框架。我们应该能有意识地运用这四条规则进行阅读思考,拿出“愚公移山”精神,继续前行。如若这样,一定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