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 艺术家与孩童
1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艺术与游戏之间的四个相似点和三个不同点。
这篇文章角度非常有意思,它始终是以游戏为主,以艺术为辅,来说游戏的几个特点,从而来说明艺术的特点。
我就尝试着再把它颠倒回来,同样拿艺术和游戏相较,来说明艺术的几个特点。
作者说,“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他列举的是小孩子骑马这个游戏,说小孩子因为羡慕别人骑马,心中有马的意象,所以就努力的从生活中去找一个扫帚或者一个竹棍来骑,然而完成骑马这个活动。关键点是他用扫帚或竹棍来把马这个意向客观化。
那么艺术是什么样的特点呢?艺术家是把心中的情感客观化,使它变成一个可观、可触、可听的可感之物。音乐家心中有喜怨哀愁,所以就把它化成一个一个的音符,萦绕在你的耳畔。因此贝多芬把他对于自身命运受打击的情绪就化为了《第九交响曲》。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朱耷,他的作品有一个奇怪的特点,所画的鱼鸟总是“白眼向人”,用他自己的题画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墨点不多泪点多”,此句非常明白地解释了,他是要借客观自然之物来抒发内心,对于现实的怨愤不满。所以艺术家实际上就像小孩子一样,他是要把自己的某种情绪,要借一个物表达宣泄出来,就像小孩子喜欢一个东西,求而不得,他就要用其他的东西来替代它,以此抚慰自己。
其二,朱光潜先生说“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
这里面有两个词非常有趣,第一个是“想当然耳”,这个词语用得非常生活化,表达的意思是游戏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模仿性。那么反观艺术,也的确是与之类似。我们从杨丽萍的《孔雀舞》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第二个词是“勾当”。在今天这个词语是贬义词,但是用在此处却觉得诙谐幽默。我们回顾一下萨尔瓦多.达利的代表作品《永恒的时间》,在这种超现实主义的画风当中,我们看到了软塌塌的时钟,而这种软塌塌的时钟应该是对于类似于软塌塌的面片儿的模仿。有人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去分析,说是他对于事实真相的恐惧,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也是把一种自己恐惧的情绪,以一种想当然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这种表现的手法是非常奇特的,所以可以称之为“勾当”。
其三,“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宇宙万物本身没有情感,但是艺术家把他对于事物的爱恨情仇渗透、投注到客观外物上,作品因而沾染了浓烈个人的主观情绪。我国唐诗宋词里的托物言志诗是多属于此。
其四,艺术等同于游戏,是在现实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现实之中曹植因为对于甄宓的不可得,因此创作了《洛神赋》;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接受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因而在诗歌的结尾才有了“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中有双飞鸟,自鸣有鸳鸯”的理想世界。也正因为如此,梁祝才有化蝶的浪漫结局,著名的《长恨歌》当中才有杨贵妃隐居蓬莱仙岛,“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的谎言。
尽管是想象,是奢望,是谎言,但是所有的艺术家都还是希望能够找到共鸣。小孩子可以自娱自乐,当然他也希望可以赢得大家的认可。同样用八大山人的话来说,“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又说“想见时人解图画”,可见他是很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的画中之意的。从这一点上来说,艺术也是类似于游戏的。只不过二者所用的手法不同,同时,小孩子不在乎自己手法高超还是拙劣,他自己认为好就是好,但是艺术家还是追求一种技巧的高超,从而赢得更多人的认同。
大人其实和小孩子是一样的,艺术家其实和孩童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