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甲哥:
您好!
您的自传体随笔《在峡江的转弯处》从十月初在书店邂逅,到现在两个月过去了,我断断续续拜读了两遍。
第一遍读地很快,因为喜爱,外加好奇,想对您的上半生经历一探究竟,读后的感受就像您本人在采访里说的那样,“对,我就这么跟你说吧,你们现在看过的所有的小说,看过的所有的电影,看过的所有的电视剧,没有我经历地精彩。”
您知道吗?这个过程中值得一提的很奇妙的一点,就是自从翻开您的书,接触到您的文字您的思想的那一刻,我之前的那些迷茫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都烟消云散了,是的,我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稚气未脱、尚处于价值观逐渐形成、对未来不知所向时而感到迷茫的青年,但读了您的书,我不能说自己彻底洗心革面,但最起码我的内心更笃定、更从容。不得不说,您的文字有很强大的力量,这也是您个人魅力的体现吧。
读完后,您在我心中就是“人生导师”般的存在了,我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决定追随您。
于是我当即开启了第二遍的拜读,这一遍不同上一次,我读地很慢很细,逐字逐句,外加摘录和心得输出,共13篇笔记,我跟着您的指引,去体会您对母亲深沉的爱以及母亲对您的影响和这份爱的延续,去感知您与妻子之间的温情与陪伴,去见证你在基层的每一分扎实地耕耘,也有幸跟从您的笔触,来到清华园,见识了中国最高学府的恢宏与广博,走出国门,领略人文天地与异域风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曾为您刚到巴东当政时面对铺天盖地的棘手问题而揪心,最终还是被您的一身正气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所折服,面对大好仕途,您急流勇退,转场公益,开启人生的下半场,同样为您的这份果敢坚定以及对自我的清晰认知点赞。
网上对您的这一选择,议论纷纷,也不乏一些微词,但就像您儿子为这本书作跋里说的那样,“在我的眼中,他所做的事业尽管身份不同,都只是那次拜年的自然延伸。”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甲哥,您与生俱来的“悲悯”之心,就像甲哥您自己所说的,“我辞去了公职,但是没有辞去、也永远不会辞去共产党员的身份,我仍然坚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信对弱势者的悲悯是人活着的意义之一。”
甲哥,您是这样说的,而您也确实是如这般践行的。作为您的读者朋友,我无条件信任您。
这样的信任来源于哪儿呢?为何您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我曾想。
书里有几处别人对您的评价,
您的恩师施祖麟先生看了您的演讲后,给您发的一条消息,是这样说的,
“行甲你好!看了你的演讲,十分感动,也真正理解了你的一切举动!一个字,真!两个字,纯真!三个字,真善美!一个人只有这样活着,才真正有价值,才真正对社会有贡献!”
省委书记对您说过,
“行甲身上能看到难得的理想主义。一个理想主义的人,目标不会那么具体,所以不会因为具体的目标实现了而懈怠,也不会因为目标没实现而气馁。这种人还是有目标的,他的目标其实只是自己的内心。”
您说您看到这些评价的时候,内心很感动,因为您觉得自己被懂得,我跟您一样,有所触动,因为我在您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此便不再觉得孤独。
这些年来,我好像一直都没变,前阵子舍友给我的评价,说我就是个“奇葩”,没有形象包袱,别人不会干的事到我就无所顾忌,很率真!
不知道这是说我好还是不好,不过我还挺喜欢这个评价的,反正是个特点吧。
是的,我还是那样,违心的话说不出,小聪明学不来,也不想去学,厌恶教条和束缚,生性自由而坦荡,永远那般率真、纯净和美好。
(这么说有点自夸了哈,但我就是很喜欢自己呢!哈哈哈)
不过甲哥,您比我厉害的一点,也是我特别特别想向您学习的(其实您对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拓宽了我关注的视角和领域,并且有些影响已经悄然开始了),
您出走了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而我才刚刚起步,所以面对以后的人生诱惑和大风大浪,才是真正需要考验的时候,当然,我有这份信心,因为有您这一灯塔,我便有了方向,不再迷航。
就像您说的,
一名理想主义者,永远不会孤独。
最后甲哥,我想对您说,我会持续关注您的,关注您的公益事业,循着您的呼吸和脚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感恩遇见您!
来自您的读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