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昔日的乡情
想起昔日的乡情,真是令人无限神往,巴不得再回到那个温暖的年代。
那时候(上世纪50—80年代),凡是一个村里的人,不管姓张姓王,姓李姓周,都是一个共同体,甚至可以说是一家人。
不要说在重大事情上大家是共同参与,团结合作,如婚丧嫁娶,打墙盖房等...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是互帮互助,互相提协。那可真实不分彼此,亲如一家啊!
例如;有时候,你正在地里锄地,快到地头了,别人放工是路过,他(她)都会帮你锄上几锄,和你说笑着一起回家。大家便完全忘记了疲劳,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有时候你正一个人拉着架子车往地里送肥,有人正好和你同行,他(她)立马就会在后头给你推着共同前进。要是谁家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一村人就会急切的放下自己的活儿奔向谁家......
这种无私援助的可贵精神,在三夏大忙季节,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天下午,你家正在碾麦之时,突然天上黑云滚动,大雨将临...你看吧,林家们绝不是急着往回跑,而是飞快的从家里、从地里、从他们自己刚收拾好的麦场里跑向你的麦场。人们各尽所能,冒雨大干,很快帮你收拾完毕。才说着、笑着各回各家,谁也不在乎都被淋成了落汤鸡。那种亲密无间,风雨与共的真情实意,至今回想起来,真是催人泪下!
我最怀念的还是我家修建(箍窑),你想想,修建可是一个用人众多的大工程呀,一家人如何去办呢?那时候可不比现在,你只要把钱准备好,请个建筑包工队就行了。它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依靠亲戚朋友和乡亲们帮忙才能完成。首先,在之前别人修建或其他重大工作中,你就要积极的去支援,日积月累,积攒人情。当你修建时,给你帮忙的人就会络绎不绝。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是,尽管我平时也乐于助人,毕竟年龄尚小,积累不够啊!因此,动工之前,心里真是七上八下,十分担忧!
但事实消除了我的忧虑,因为当工程一开,人们竟踊跃前来,热情相帮。平日有来往的来了,问很多以前并无交往的也来了。那真是纯粹的“见困难就帮”的乡邻之情啊!面对此情,我除了惊奇,便是感激!由于帮忙的人数众多。使工程很快得以竣工。记得还有村外的一位朋友,不但给我帮忙多日,竟还从十里之外的他村里给我扛来了近百斤重的建筑辅料(一捆芦苇),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事过多年,每当我想起当时的那种齐心协力,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想起人们根本不在乎吃的好坏,就是一心给我帮忙来了的纯洁之心,内心便久久不能平静。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人越来越少了,我也随潮流进了大城市,住进了高楼大厦。可当我看到城里人经常紧闭门户,从不串门,邻里之间毫无联系之际,我就情不自禁的回想起那时的农村。
那时的农村多么好呀!天一亮,每家每户都早早地打开了大门(迟了还会被邻里认为人懒),而整个白天,只要家里有人,就不会关闭大门。邻家们闲了会互相串门,自由走动,交流生产信息,化解各种矛盾。忙了互相借东还西,捎话叫人等、都不用叫门。
说到借东西,那时一家店生活及生产用具,其实都是大家公用的,大到牛和马,小到针和线,人们都事你来我往,互相借用。就像我家的凉皮锣锣,全队人一度都在借用,许多人在送还时,还会捎带两张凉皮让尝一尝。此中情意,很是感人。老周家有一个饸饹床子,大部分时间都不在他家,而在各家各户轮流使用着。老队长有一个绞水的好辘轳,完全是全队人的公共用品,只是在损坏是他去修理一下......这种风俗,人们习以为常,谁也不会认为不妥。老年人常说“皇上家把东西都置不全,同村人就是互相帮衬哩”!
不仅用的如此,就是吃的,也会经常借用。你家今早没馍了,会去邻家先借上几个,下午蒸出新馍再还人家。他家今天没面了,先到你家量上一盆等...甚至穿点衣服有时候也会相互借用,这里且不说那些老太太出门时为了撑体面借穿邻家的好衣服,就连我为了和对象见面,也曾借穿过人家的中山装,结果因为不太合身而被对方看了出来,搞的我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好在相亲还是圆满成功了......
唉!那时的人们虽然很穷,但邻里之间的友爱之情,相帮之义,以及成人之美之心,真是难能可贵!它像浓浓的美酒,它像春天的阳光,它更像徐徐的清风,使人感到温馨与舒坦!
凡此种种,它怎能不使我每每怀念?
2019年7月30日 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