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9日22:00-22:40
地点:卧室
内容:P002-P012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
对于超乎现世是什么意思不能理解,看到书中的解释则是为了躲避现世的烦恼,它的功用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实用技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指知识,学问,道是指心灵的境界。我还是不能理解,这似乎有一些虚无主义,书中说中国人是哲学的,不是宗教的,哲学又是虚无的,高于道德价值的,很迷惑。于是,在百度和知乎上寻找答案,看到这么一段话:超乎现世”差不多可以理解为,出现在这个世界,它独特,不能被理解或理解的人少,但是后人却可以理解的更多,知道的更多就越觉得它神奇。或者可以换个词来表达:卓尔不群,?曲高和寡?但是,我觉得这段解释也不太对,似乎无论怎么说,都无法表达清晰的意思,所以正如书中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越思考,越糊涂。就在一片混沌中,突然想到哲学不就是在一片混沌中找到路径,或者人类的真谛,超越一切肉体现实之外的精神花园吗?在西方叫伊甸园 ,在东方则是天庭,而这两者也有区别,伊甸园没有世俗的阶级,只有两个人,幸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上帝把一切都安排好,遵守就行,不需要自己做什么。天庭则是完全按照世俗的制度执行,每一个神仙有自己的圈子和阶层,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中国哲学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继续往下看,看到这样一句话。
#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可是这只是表面现象,中国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它不单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比这严肃得多的东西。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读到这一段,我有些感触,原来这是知行合一的最好解释,我想到了关于中西医之争的问题,我是学西医的,现在有学界人在争论中医好,还是西医好,似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是,在老百姓那里,中医也用,西医也用,才不去管你中医西医,能够治疗疾病,能够缓解痛苦就是名医,这是不要也是一种哲学思维,和,也是中庸之道。西医的治疗要点在于把内脏器官当做一个个单独存在的物体,人体只是存储的容器,有点像伊甸园,上帝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遵守规则就行,生病了,是人体储存器官坏了,或者临近器官坏了,影响到局部,所以,我们针对局部治疗,无论是用药和手术,都是针对这一个局部工作的,在疾病早期,这样的治疗是很有效和迅速的,因为在一个点上有问题,针对性的治疗很有效,但是,遗憾的是人体不是一个容器,所以,当我们感受到不舒适时,针对局部的治疗,往往是治疗疗效不佳的,有时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往往顾此失彼,也就是临床上会出现医生认为疾病已治愈,但是患者没有同样的感受,患者觉得没有被治愈,从而出现临床纠纷,而中医的治疗要点在于,人体是就是一个宇宙,内脏器官是日月星辰在宇宙中按照自己的规律运作,既分化又合作,有点像天庭,各有圈层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所以中医强调君臣佐使,上下分明,不仅要看到局部有问题,还要看看周围环境的状态,比如有没有血虚,气虚,节气变化等等天时地利人和之类的,还要及时保护最重要的部分,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往往看来玄之又玄,不知所云,没有数据和依据证明自己的疗效,因而,我们现在正在逐渐提倡中医西医化,但是,我觉得这其实是两个哲学体系,各有优缺点,应该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扬光大,而不是,一踩一捧。所以,我看到的大医都是站在全局的观念下,在西医的外壳下,使用中医的内核来理解病人,看到病人,从而才能获得病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