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面,看到同学转的一个视频,讲述了一位英国导演的人生测验,他49前在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选择了几十个7岁的孩子,对他们进行跟踪拍摄,每隔七年回访,记录他们的生活现状,同时对他们进行采访记录他们的思想变化。49年过去了,这些孩子都已经56岁,那么在这49年中,这些孩子都经历了什么,是否穷人依然是穷人,富人依旧是富人,想要跨越阶级到底有多难呢?
事实证明测试中只有一个穷人孩子Nick成功的跨越了自己的阶级,他从牛津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到了美国成为了一个著名大学的教授,之后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其它的无论是穷人孩子还是富人孩子都还是处在他们的原有的阶级上。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别,是父母拥有的社会资源的不同还是孩子接受的教育导致的?
我想相比于从父母那里继承的社会资源,教育更重要;相比于所受到的教育,家庭所赋予的思维方式与视野是最重要的。这里说的思维和视野往大了说其实就是从小到大我们总在耳边听到的“人生观、世界观”。
相比于学校里面具体知识的教育,家庭教育才是树立我们自身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根本。老话说知识改变命运,我觉得这话很有一定的道理,读书、考上一个好的学校确实是使人生上一个层次的最快的方法。但这并不是根本,我想,根本是“选择改变命运”。其实纪录片中还有一位考上牛津大学的穷人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回到了家乡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其实还是并没有跳脱自己原有的中产阶级。当然也许他有自己的原因或者理想,可是这正是说明家庭给带来的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甚至教育都很难改变思维。
家庭给了孩子选择的参考与思路,小的时候是不是需要好好读书,是否应该学习一些才艺,是否学习几门外语,是否学习理财,这些最初的机会都完全来源于家庭,父母告诉自己的孩子以后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在这个方向上努力或者不努力。
纪录片中,穷人家的孩子从小的愿望就是找到一份体面地工作,例如邮递员。而富人小孩7岁时就开始阅读财经报纸了,穷人的小孩中很少有考上大学的,大都是在20多岁的时候就结婚,然后做一份薪水不高的工作,生几个孩子,忙于生活的他们也不会有什么余力去考虑下一代的教育,更无法给与自己的孩子好的建议和指导。而富人小孩,从小就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读什么中学、大学,思考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毕业之后从事什么样的事业,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父母可以给与很大的物质上的帮助与明确的指导。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比如接人待物,穷人家庭很少关注,而富人家庭就会很关注教自己的孩子如何接人待物如何与人交往,因为在他们的阶级上这些更容易带来机遇和财富。在一些人生的关键性选择上,父母可定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孩子建议,而这些建议来源于父母的思维,父母的思维是他们所处的阶级赋予的,那么当孩子听从了父母的建议那么他们就继承了父母的思维,也就决定了他们所处的阶级。
当然这些并不能一概而论,社会上也存在跳出自己的阶级甚至跨越好几个阶级的人,可是他们要么拥有极好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要么是有某方面的极强的天赋,更好的阶级里有需要他的位置。
传统的教育和观念也扼杀了孩子向上的愿望,如果一个穷人小孩认真对他的亲人说,他想要开一家公司,那么可想而知得到的要么是心不在焉的回应,要么就是异想天开的嘲笑。而如果一个富人小孩说他想做议员或者州长,那么他的父母就会和他讨论如何才能做到,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而有人认为富人都是财迷一身铜臭、为钱财而活,我觉得正好相反,富人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当拥有了金钱的保障之后人才能真正的思考自己生存的意义。
富人的世界观也更加的清晰现实,他们更加明白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更懂得担负责任。而穷人却总是寄希望于政府或者是别人的帮助,因为他们缺少知识和眼界,无法拥有主动权。机会放在眼前也无法辨认,我想这就是所谓的“阶级局限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