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9
这是凌晨,已经躺下,翻来覆去睡不着,又起来。
喝一杯自来水,把自己交给阅读,让文字把自己安慰,虽不一定有效。
手机上的游戏也不想打了,打开微信,想不到可以聊天的人。
最近,下班以后,早早就在床上躺着,阅读,或者看韩剧《请回答1988》,会哈哈大笑,踢翻被子,也会忍不住留下泪来。难得的好剧。
晚上,在微信看到《人间世》第二季开播信息,在爱奇艺打开之后,没有勇气看下去,关于生病的孩子。想起学校一年级的小朋友,不敢问他的家人,他现在的身体情况。
喝了水,从厕所回来,枕头边有很多书,还是忍不住选择庆山的《二三事》,是2011年8月出版的十年文集纪念版,初版在2004年1月。写作的话,应该就是2003年。那时的我,是一名小学生吧?
高三时,在安宁河边上,一个人在岸边堡坎儿上,读完《莲花》,深深记住安妮宝贝这个名字。大学二年级,2011年,看了《春宴》,被深刻影响,到今天,快8年了。
在2019年开始的每一天,都期待着庆山最新的长篇小说《夏摩山谷》。
在《二三事》纪念版序言《十年》中,很多句子仍然打动我心:
回首来路,从不认为自己在十年之后是一个重要的或完成的写作者。事实上,越往前走,却能看到作品中诸多弊端和局限性,反省自问之际,也越觉单小轻微。
但也从不诚惶诚恐,因安然于心灵的道路循序渐进,种种知见、心绪、洞察、提炼,只能从容按照既定的步履前往。不同驿站,不同风景,最终留下的,只有一种走过千山万水观望流光过境的空旷。
喜爱这样的清醒与诚恳。
作为微小个体,试探虚空的疆域,实践思考和表达,让足迹趋向更远处。只有这个价值可穿透种种评断争议的主观和生命无常存在的客观,穿透文字本身烟云般属性。
写作是一条个人道路,无需奢求理解或需要更多解释。但它最终方向是汇入世间万物的整体秩序,汇入大心的领域,如同水滴汇入大海,是一样的道理。
再同意不过,写作/艺术,确实是一个人的道路。
继续看完初版序言。
若是此刻的我(27岁)看到这部小说的初版,也许是看不下去,或者不喜欢的。可是,从大江大海回溯到溪流的源头,我知道风景不一,内核不变。
同样的,那么多句子打动我:
在这里,旅途代表一种时间。
也许不是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觉得很惊讶,又很有道理——旅途可以算是一种时间。
对读者和作者来说,书,有时候是用来接近自己内心的摆渡,为了离开某处,又抵达某处。
在这样的夜晚读到这句话,怎能不满心欢喜呢?内心喜爱的书是出口,是树洞,也是道路。
它使人更为直接地面对日常生活,一些人与事。时与地。看似简单,却是意味深长。
当然,这样的意味深长,需要交给时间以及回忆酝酿之后,我们才能发现的。
书写只对个人发生。等到书写变成文本并且面对大众,它就与自己断了任何关系。仿佛是另一种存在。它被别它人猜度,评断,或者误读。意义在完成的那一刻,成了终局。
在这样的夜晚,将自己交给文字,边看边“写”,书籍摘录部分,使用讯飞语音输入法朗读出来,识别文字后,再修改标点,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虽然还是睡意全无,但内心平静了些,没有了看书,写字之前的烦躁不安。
阅读文字,算是我的静心药。
书安
2019.1.9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