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模式中,自我价值被比作一只装爱的瓶子,轻盈、透明、纯净。
自我价值的定义
自我价值是一个很难定义的词,通俗来讲,自我价值就是你怎样认识你自己,看待自己的价值,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值得被爱被关注等等。
角色给人以价值感。
能力给人以价值感。
我们有很多爱的时候,会感受到很多的价值感;我们感觉到爱的匮乏时,价值感就会很低。每个人都有价值感,只是它们高低不同,而且有的人容易找到价值感,有的人则很难。
自我价值感的瓶子里装着各种渴望,其中最需要的便是爱。
自我价值高和低的表现
自我价值低的人,不能做自己,总是想从外在抓点东西把自己的瓶子填满,总是想从外在得到证明。像个乞丐一样告诉别人“我需要被爱、我需要被关注,我需要被看见。你看我的瓶子是空的,你要为我的匮乏负责。”如果这个时候,你不能给他任何东西,他就会像个疯子一样朝你扔垃圾、石头、废纸或者唾骂。
他攻击性强看不惯的事物多,害怕被指责和否定;他们喜欢靠打击、否定他人,来抬高自己;他觉得自己很差,喜欢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他经常被环境所影响和控制,也喜欢控制他人;他敏感,自尊心强,有很多不能碰的死穴;他对别人期待很高,将爱物化,通过事物证明自己是被爱的;他遇事不成熟,感情用事,钻牛角尖;他不愿意冒险,因为不能接受和面对失败;他思维消极,凡事都先看到不好的一面。
自我价值高的人,能够做自己,表现真实的自己。
他做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容易被外物所带走;他自信,不卑不亢,始终相信自己是被爱的;他能够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他懂得包容、接纳、尊重别人;他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乐于尝试新事物。
自我价值感的真相一:外界并不能使我们获得价值感
“水涨船高”并不能真的增加自己的价值。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拥有的外在条件上,通过努力做事情,达到某种结果,拥有某种东西,证明给别人看,证明自己是很棒的,是有价值的,然后希望别人来夸奖、羡慕,以为我们做的事情或拥有的东西被认可,就等于我们自己被认可。就比如“晒娃”,你的娃被认可和称赞,就能说明自己有多优秀么?
“水落石出”也并不能真的增加自己的价值。喜欢否定别人,故意把自己抬得很高,以为别人错了自己就对了,别人差了自己就好了,别人没价值了我们就有了。实际上这正是自我价值低的表现,因为他只能通过贬低别人,来让自己获得价值感。
如果一直希望从外在、从别人那里获得价值感,证明自己,那么就出现了两个问题:“假如你失去了所有的角色、所有的能力,你将如何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你真的是有价值的,你为何又非要来证明呢?”
自我价值感的真相二:本来瓶子是满的,只是成长过程中流失了
我们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有一个满满的价值感的瓶子。那时候,我们没有过去,没有如何看待自己的经验,更没有权衡自我价值的标准;那时候我们是完全一致,活在当下的,可以通过哭闹和肢体语言自由表达自己。是什么,拿走了我们瓶子里的爱,让我们今天的瓶子里空空如也?
对爱很吝啬的家庭容易塑造出价值感低的孩子:
总是拿别人的优秀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我们从小就有一个宿敌,叫“人家的孩子”,他完美无缺,从小生活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无地自容。
总是看到没做到的地方而看不到做到的地方。在考99分的时候,总是问那1分去哪了;考的比上次差就会被批评,考的比上次好也会被教育“不要骄傲”;我们无论怎么努力,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你是无能的”。
即使给爱,也是条件化的。也就是只有我是听话的、学习好的、乖的,我才会被承认,得到爱。如果按照自己的思想,自由的展现自己,就会遭受无情的批评和指责。
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将孩子全部否定。当我们做错的时候,会遭到无情的批评和攻击,直指自我核心,整个人遭遇全盘否定。我们只能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自己没有用。
将不属于孩子的情绪传染给他。把对单位的情绪、对伴侣的情绪等情绪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因为孩子一点点不乖就大发雷霆。这时候作为孩子的我们,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只能认为是自己不好,才惹大人生气的。
如何才能将瓶子重新装满?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