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道路上,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我为什么会形成今天这样的个性和情感?当然离不开我们的天赋特质和后天的教养风格和教养环境。
有一些理论专家会觉得先天的天赋优于后天的教养。
而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会觉得教育是可以改变所有的一切。
一个人的人格特性到底是先天的特质影响还是后天环境塑造更多呢?这中间在人格的形成影响占比是多少?我想没有一个科学的数字可以去衡量。
但我们大家都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先天和后天对于我们性格个性的影响。
我给自己测过先天气质测评,也给自己做过皮纹测试,发现了我的学习风格是听觉型。
看书和听课来说,听课对于我个人的吸收来说是更有益的。
从小到大,我的语感和乐感是特别好的。
因此在大学的生涯中间,我选择的是音乐学,并且在专业领域方面确实在某一些方面是略胜于同学。比如:我的唱歌不走掉,这仿佛是天生的。
在我不断探索内在去回忆童年时光我发现我能够成为一个有听觉优势的人也源自于父母从小对我环境的熏陶影响。
我的爸爸是机关干部的职工,经济条件并不算富裕。记事起家里买的第一个电器就是收音机,自从家里有了卡片式的收音机之后,经常耳边萦绕的就是邓丽君和凤飞飞的歌曲。那个时光记忆最深刻的是爸爸会把我抱在他的肩头在狭小的机关宿舍房,一边随着音乐律动一边哼着卡片机里播放的音乐,一边能够感受到父亲的亲子连接和温暖。这成为我人生中间童年难得体验到的高光时刻。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亲子关系,非常美妙的时光,在后来学校中间我呈现出了语感,音感的优势,小学时就参加了很多朗诵的比赛。
整个青春期生涯也参加了各种歌曲大赛,还选择了音乐学作为我的专业,每一次在声乐听音乐理方面都比同学学的要更加轻松。
因为自己的天赋优势,我也收到了很多正反馈。让我在曾经的专业领域有了很多自信
而我的听觉天赋又给我带来什么遗憾?
我觉察到曾经的我也会或许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会容易因为他人的一句负面评价话不高兴一天。对于别人给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是完全的屏蔽。这也让我在创业的道路上吃了不少亏。
而当我不断的提升我的觉知,走在觉醒的道路上,我能够更好地平衡好这两点,知道当我看剧的时候就是我有一些生命要成长的功课,我会更多的去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同时也能够连接他人去接纳一些中肯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