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世傑□殘損的溫婉我見猶憐

图片发自简书App

1

历史轰然前行呼啸而去,划出或清或隐的轨迹,成为后世对之评说的依据,也总会撒落些琐屑碎片,埋之于野,掩之于尘,形虽损而质不变;待后人发见,已然浮光退尽,本真凸显,那样的温润柔婉,现出的惟先贤的神思与神工,往昔的精彩与精妙。

图片发自简书App


——想起这些话时,我正置身“绿雪斋·丽江雅集”那个院子,静得可闻细雨飘洒,可赏燕舞翩跹;眼前,是几十片残碎瓷片。主人不经意间拿出来时,我还没当回事,回头扫了一眼,竟愣住了——虽非国宝重器,也不是什么名瓷,无非是些来自民间和历史深处的残碎瓷片,由院子的主人,台湾雕塑艺术家于湧和纳西族女士习梅英夫妇,一片片收来。

顿时就想,那样的发见当然需要机遇,更需要眼光与智慧。

2

丽江初夏的那个午后,一如往日缓缓行来,不同在这个五月,阵雨恰如人意飘飘洒洒,有一阵没一阵的,为冬春稍显枯索的高原,添了几分温煦的湿润与清凉的明亮。

夏天来得不缓也不 急。往那个小院一站,正苍翠满眼,恰青梅悬铃,面对院中那些随性摆放的古旧器物,心似有所悟,又无以名之。那院子,是依着于湧、习梅英夫妇自己的心思,一坯一檩一砖一石亲手建起的,里外都是些古拙的粗粝温婉的陈旧,显着某种低调的雍容;就像于湧本人,长发齐肩衣着随意,做事总是慢慢的,再急他也不急,真急也只掖在心里。那个晴明的上午,真似汪曾祺先生所说:“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我们没写字,也没读古文,读的是满院子任由时光散落的旧物旧器:以十数块旧桥板搭成的“九曲桥”,从四乡八村收来的石桌石凳、石缸石斗、石狮石虎、石幢石龟,以及纳西人家里常见的木桌椅、木车轮、木磨盘,竹篓竹箕,甚至高过屋脊的晒粮架立杆,心里便悠然冒出几个字来:我见犹怜。那或是另一篇名为《木石记》的古文,以敞旧木石写成,暗合了于湧去年底在北京柏林寺办的《“木石记”雕塑展》。阳光如洗,花木初明。有红鱼游于桥下水塘,荫翳浮于梁柱拐角。不见一丝豪华,惟有万般温婉。那些旧的器物,自然天成,似乎早在那里,就该待在那里。如今我们的日子,每天都新,甚至太新,新得让人快要忘记过去的时光。而人,不是在与往昔的比较中,感受着又一天的到来吗?当人们蜂拥而至丽江感叹古城不再时,丽江雅集却以那些旧物旧器,叙说着一个老丽江、真丽江的前世今生。尽管未来尚不确定,看上去每天也并无太大差异,对于湧夫妇能在这里迎来每天的新时光,我想说的还是“我见犹怜”。

此刻已是午后,在茶席旁燃了一炷香,品了几盏茶,于湧便领我去看他新近的作品——以“木石记”命名的于湧雕塑展,除了奇石作品《宝岛台湾》已由人民大会堂收藏,大多尚在北京未及运回,新作品倒依然叫我一见倾心。却听于湧蓦然说道:“哦对了,你看看这些小瓷片,也好玩!”

就那样,他随手拿出了几块瓷片,放到旁边一个旧木条桌上,只一瞥,我便眼前一亮,慌忙叫道:哦,慢点,你一片片地拿,我一片片地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3

二、三十片瓷片,一一摆上了桌,除了几片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白地黑花的北宋磁州窑,多为明清年间的青花瓷残片!画面上,或山水,或花卉,或人物,或图案,无不写意传神,情趣盎然,显见精心挑选过。一应小巧玲珑,当初或都是某个器皿的底足,带有破损后凌厉的尖角毛刺,几经修整打磨,把玩抚摸,便早已成了可玩味、可赏读甚至似可装订的历史或文化册页,隐隐地以那青、白掺杂的清雅,带给我阵阵有着历史体温的温婉与润泽。

有心,方有机缘。对旧物旧器的敏感,让于湧无论走哪儿,都会有意外收获。一聊才知道,五六年前一个偶然机会,在丽江一个开客栈的朋友家聊天,朋友无意间说起他早先收过些残旧瓷片。平时除了茶具,于湧很少正儿八经地收过古瓷,那时一听倒来了兴致。原来二十多年前,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霖灿先生见于湧喜欢古玩,便指名让他去买这本书读读。于湧遵嘱,便去台北一旧书摊上,买了一本上世纪七十年代王素存所著旧书《闲话玩古》。书为手写体影印本,虽已破旧,有些话于湧倒至今记得:“在古玩中,瓷,不论是纯瓷,或陶瓷,皆集合工技艺术大成,具有诸美,堪供欣赏,若说到玩,则是最好玩,亦是最不好玩:欣赏美妙,不求甚解,以善美为真,就最好玩,若求甚解,亦宜于止知其所止,不然,就最不好玩。”此意,也就成了于湧对古瓷一直秉承的理念。问那是为什么,回说古瓷收藏水实在太深!古陶瓷作为一种集大成的艺术品,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特色的总体呈现,无论唐宋明清,都达臻其时瓷艺美学的高峰;然瓷器的易碎,则常常造成价格高昂,非一般收藏者可以问津。瓷片虽小,遇有精美者,上有图纹下有题款,仍可归入艺术品;即便一时看走眼碰到赝品,也不过一小块瓷片,花费不多,不致将肠子悔青。这,正是一般爱瓷者必备的知识。

中国乃瓷器之国,从有瓷器起,就有了碎瓷。一则那时烧制瓷器会有大量残次品,其命运就是埋入地下;其中尤以官窑为甚:皇家设有专职官员进驻窑厂,监督制作,惟求精工创新,不计成本;所出瓷器经反复挑选后,剩余的则一概打碎深埋,断不许流入民间。

人们喜欢瓷片,不惟因其是珍稀名瓷的标本,亦是难得的收藏品。研究者看重的,是古瓷片的科学、历史与艺术价值,一片碎瓷,或可成为填补历史、科学空白的实证,甚至古瓷窑考古重大发现的先导。在喜爱者眼里,旧瓷片虽有残缺,但其烧制、绘画艺术仍体现着一朝一代的工艺水平,堪可作为学习鉴定的依据。许多民间藏家,多从玩瓷片起步。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的父亲,曾任职外交部条约司,闲暇喜欢逛古玩店,最早买的,正是残缺的古瓷片。而国外马赛克的发明,据说也是依据古人为了防水和装饰,将废弃瓷片贴于外墙那种美好的拼贴发展而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于湧对瓷片的兴致,从不在升值的预期,只在合于自己的艺术趣味。那天在朋友家,于湧当即便请朋友把那些瓷片找出来看看。朋友说,多年都没侍弄了,也不知道在不在。正在兴头上的于湧,硬逼着朋友一阵翻箱倒柜,终算找出了七、八片,便以或高或低的价格,悉数收下,如获至宝。

4

自此,于湧便惦记上了碎瓷片。偶去北京、昆明,见了胎釉兼好图案雅致的,便收上几片。这些年,每逢七、八月间,丽江时晴时雨,正是漫山遍野菌子疯长之时,梅英便让于湧跟她一起,去丽江象山背后山里捡菌子,既为尝鲜,也是散心。山路蜿蜒,林木葱郁。玉龙雪山在远处闪耀。一路行去,阳光斑斑点点地洒下来,如同梦幻。捡菌子虽然浪漫,却须有些经验与眼力,于湧于此却全然外行。一番东寻西找,没找到一朵菌子,有时倒意外地找到几片碎瓷,虽然粗糙些,倒有好几片都是明代的。

《闲话玩古》有谓:“纯色的瓷,颜色必然鲜而不耀目,艳而有雅韵,使任何人看来,都能引起美感,绘图的瓷,画手必须高明,画在瓷上,使同画在纸绢之上,非出于名窑,亦是好瓷,不可以非出自名窑而不珍重,须知,名窑并不一定出瓷皆好。”于湧所收瓷片,大体都属这一类。

一为典型的磁州窑瓷片。由底足慢轮拉坯的粗糙胎质,修足草率,旋纹明显,釉不到底,圈足处留有六个支烧所用垫片斑痕,可断为宋元时期的民窑器物。难得在画中所绘人物,宽袖大袍,神态雍容,线条流畅,足见其时画工手段之了得,那种率性中透露着精湛;却因民间气息浓郁,不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所喜,但瓷窑匠师用纯熟简练的笔触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景、物画在瓷器上,使制瓷与传统书画艺术结合在一起,其影响后来一直扩展到大江南北,大名鼎鼎的青花瓷,即深受磁州窑影响。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为几片粉彩瓷片。疑为瓷盘残物,年代已是清末民初,纹饰相对简单粗率,多为民间日常用品也。但胎质细腻,可证不是现在仿制的伪作。用粉彩做盘子,说明当时的人不知道粉彩原料中含铅,有毒。

这些瓷片中最多的当属青花,也最具观赏性。碎瓷所绘,或人物,或花草,或小动物,釉色青青,似从肌肤般细润的白底中隐隐透出,温润得让人想去抚摸;而时光带来的磨损与创痕,又叫人不敢轻易触碰。是了,别去打扰那个吹箫的艺人吧,夜未央,曲未了,且让他一曲尽兴,从大明一直吹奏到今天。另一方瓷片上的那只小猫,姿态何其鲜活灵动?是听到了什么响动,回首间髭须怒张,尾巴倒竖,惊惶中让人顿生爱怜,满是盎然生趣;旋削底,题款为堂名“著礼家玩”;料为为民窑,属水盂、笔洗类文房用品。所谓“堂名款”,实为家族堂号、书斋名号,多为私人定制;兴起于明嘉靖,流行于清早中期;一般为民窑精品,亦有官窑者。而那方瓷片上绘就的“蟾蜍”,则为中国古瓷中常见的图案:蟾又称“土君”或“金蟾”,有招财纳福之意!

一片片看去,直让人爱不释手,还真讨喜!

5

于湧搜集碎瓷片,自不纯为了闲趣与赏玩。如有人所谓:个人生命的遭际,往往是深深刺入某个宏大场景的钢针,让他能在巨大的尺幅之中找回自己的历史处境。有时,他会面对残损瓷片上的图案、线条与色泽,一看就是半晌,沉浸在对古人古艺的无边冥想之中。小获启示与灵感,便用到他的木石雕刻中去。早先,他曾做过两件小的木石制品,镶上一块碎瓷片,顿时古意盎然。正在创作的一件木石雕塑,命名为《聊避风雨》:一块刻成大地阡陌的木底座上,以一片老树皮做屋顶,下面蜷缩着一只石头的小狗。材料皆随手拎来,灵感亦来自现实生活的碎片:院外一个工地上,那只任工头以铁链拴住用以守场却疏于照料的藏狗,每天都等待着他们夫妇俩去喂食。“狗且如此,人何以堪?”于湧说。在于湧眼里,每片从历史废墟里拾来的瓷片、木片、石片甚至生活的碎片,都是先贤以隐秘的方式,留给后人的神秘暗示。那是些物的碎片,也是时光的碎片。猜想得到那些瓷片时,他们到底是怀着怎样一种敬意,小心翼翼地将其一直保存到如今?侃谈中,透过他们寻常的话语,我听到的,正是他们如鼓的心跳!

吊诡的是,碎瓷片可以拼合出历史的一隅,现实却在不断地碎片化。许多地方,生活的浮泛虚弱正愈演愈烈,历史与传统早成了该丢弃的废物,时尚、时髦却成了人们拼死的追求,为了些微的虚荣与浮华,人已然坠落于道德底线之下。隐于丽江的两位“碎片”捡拾者,却以他们的沉静与执拗,践行着与那种潮流的鼎力对抗:他们那个院子,他俩的人生,都显着与碎瓷片一样的光彩。

图片发自简书App


6

世称“布拉格诗人”的摄影家约瑟夫•苏德克曾说:“我们身边的所有事物,不管是活的还是死的,都在发生着变幻莫测的变化”,“一个看上去死了的物体,通过光线或其周围环境起死回生。”细斟丽江雅集里里外外,莫不都是些“碎片”:外墙或以土坯砌成,或以石头垒就;门楼檐柱间,镶有清朗的花板;院里内外墙上,嵌以古拙的石雕。一应家具陈设,或为旧木家具,或以老料制成。所有这些老旧“碎片”,一旦集合在这里,尽皆各得其所,重现生机。

甚至,就连他们的人生,似乎也是人生碎片的重新组合。

于湧祖籍山东,1957年生于台北。尚文的父亲盼他子承父业,从商从政都好,他却违逆父命,爱上了雕刻。1997年他移居加拿大,总难融入当地社会,一年多后,竟以离婚的代价,离开加拿大返回中国。飞机降落之处,正是他的恩师、台湾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霖灿先生抗战期间到过且终生迷恋的丽江:“云南丽江有座玉龙雪山,每次面对她,都感到内心无比清澈透明。如果你有机会,一定代我去看看她……”此前,于湧便遵从师命来过丽江,这次索性就落地丽江了。1998年, 40岁的于涌倾尽积蓄与心血,创建了丽江第一个私人博物馆――“丽江绿雪斋民俗旧器私立博物馆”,却因选址、人们的误解、猜疑等诸多缘由,纠纷不绝,坚守两年多后终告关张,还欠下一笔巨债。就在他最困难时,早先受朋友之托对于湧关照有加,曾参与策划“寻找梦中香格里拉”旅游项目的纳西族才女,一直为事业未谈婚嫁的习梅英,为于湧对艺术的执着感动,渐渐走进了他的生活,成了他的情感支柱。婚后,梅英不惜辞去一家旅游公司副总经理职务,与于涌一起,为了还账,相继开办餐厅、茶室,日夜操劳。为了钱而费心费力,是他们不乐意的,却是那时的他们必须经历的。经过一年多努力,到终于还上最后一笔钱的那个静夜,想起有年春节,他俩加在一起,总共也只剩十多元钱,连年都过不了的情景,夫妇俩相坐无语,感慨唏嘘,一时如对梦寐!就在那天,习梅英对于于湧说,现在好了,你可以去金沙江边捡石头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至今,丽江朋友说起他们的婚姻,都说于湧是“捡了个大漏”。于湧则笑言:谁让你们没眼光呢?

7

波兰诗人赫伯特说:“对于那些寄意幽玄的作品而言,他们应该被讲解,而不是逐字地翻译……因为按字面意义来翻译的人会把意义浅薄化,并吓跑神秘。”诗如此,人亦如此。于湧、习梅英夫妇的命运几经起落,不改的是他们对在当今的丽江,重建一个潜隐的老丽江的奢望。对有些人、事,他们从不顺从,对艺术和传统,则敬若神明。当初办博物馆留下的那些古旧器物,多已安顿在丽江雅集。包括当年他们为筹建博物馆买下的,一幢老院子上的彩绘砖画,至今仍以绵纸包裹着,藏于深阁。那些百多年前的砖画,尽管烟熏火燎,仍显得色彩艳如,线条明快,栩栩如生……

凝视着那些瓷片、砖画,于湧与梅英眼神迷离。沉默中,似能听见他们在说:我愿一直读它,读那些残旧瓷片的里里外外,点点滴滴,会透过那些图案与文字,去触摸历史与往昔真实的心跳,尔后轻握一份懂得,去旧时云烟里寻找先贤遗落的声音,那里面,满满都是嘱咐与箴言。

而那时,我眼前浮现的,则是一个为爱低到尘埃里的女子,和一个对艺术爱到痴狂的男人,正手携着手,微扬着头,穿过烟雨风尘,穿过古城的街巷,幽幽地走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丽江雅集,我一直在想,这个我见犹怜的初夏,该是没有性别的吧?这是个讨巧亦讨喜的季节。如果春天柔媚,夏天强悍,初夏则应介于柔媚于强悍之间,兼有春夏之美了。女士可以尽情地翻箱倒柜,改换衣装,展露风姿,男人则不妨以更大的气度更犀利的目光,去审视世界的阴阳幽明,品味生命的朴素与奇妙吧。2013年3月,他俩的努力终得认可:作为传承纳西族文化的代表,于湧和他的雕塑作品受邀参加了在英国举办的主题为“一个被遗忘的王国”展览。人们对来自遥远丽江的于湧和他的雕塑,除了惊异,便是赞美。英国北安普敦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保罗·密多尔顿在当地报刊撰文称:于湧的作品被选中展出,“是因为他的作品结合了纳西和现代艺术,有很强的叙事性。他会走很长的路去丽江地区的山上、河中寻找石头和木头。他会精心观察石头和木头的形状,利用木头和石头自然形成的形状,然后开始创作,将其内部结构释放出来。”此评堪称恰切中肯。那些石头、木头和碎瓷片,都是时光的碎片。当人们普遍将雕塑视为无非将多余的部分砍去时,于湧却将人们扔弃的那些有用的东西捡了回来,然后以艺术的匠心,将之结构为了艺术品。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于湧却还是于湧,时而冷硬滞重,时而诙谐多讽,时而温润如玉。他喜欢那些“碎片”,自己却绝不做“碎片”。如他所说,他或是“一只跋涉在文化沙漠里的小狗”,甚至是金沙江边的一枚卵石,虽经千万年冲刷,伤痕累累,却“自成个体,理解自己的局限,而且不可驯化”,却可握它于手,很快就让人觉出它会变暖,会分享你生命的体温,而你却会于转眼间,抵达它内心的柔韧。

(此文刊于2014.6.27《光明日报·文化周末·文荟》时,标题为《散落在民间的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565评论 6 47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021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003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01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020评论 5 37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856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178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824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264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788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13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535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13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0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3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298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622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