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期,武侠风靡。但看得少,不是因为家长老师阻止,而是因为无法得到,没有钱买也无处可借。
最早看金庸,大约是初中,《书剑恩仇录》。连载于父亲订的两三种杂志之一《农民之友》,一本上仅那么几页,加上邮寄常常丢失,断续缺漏地看了一小部分,记得最清楚之处是女弟子(李沅芷)看师傅(陆高止)手挥金针,钉蝇满壁的绝技。那时看书不问作者,并不和道是金庸所写。
初三,同学剑锐兄有几本武侠,狂看。书很俏,偶然有空档,才能借来看看。先看《射雕》,一见倾心。再后来有《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等,都奇美。
前人多有批语,认为武侠小说,市井小说之流,俗艳。以前也以为有理,但年岁渐长,却越觉金庸小说,与其他一些小说家如梁羽生、古龙等不同。别家武侠小说,有故事有情节,但语言功力,实在不好。不记得是哪一个了,通篇常是一两句一段,故作高深的冷峻,难以卒读。
小说要有生命力,语言要美,情节要奇。而首要的是语言。中学学历史,对诸多”第一”介绍的《女神》诗歌神往,及至读到原作,大失所望,有败絮之感,作为诗来看,语言太差了。沈从文的小说,情节清淡,但言语精致。郁达夫的,优雅。张爱玲的,精致又冷艳。张恨水的,小巧多情。曹雪芹的,可谓华美绝伦。金庸的,语言也很精巧,更兼有情节的气象万千,风云变幻。
他不仅能运用历史逸事编造情节,顺手拈来的文史常识也很让人赞赏。瑛姑的“四张机”、九章算术就很有趣味。大理的桃花,佛学的天龙八部,武侠门派的全国名山,也都有根有底。
然而最让人赞赏的,是他情节中冷酷的大气。他不做好好先生,内容虽有家国情怀,笔下的人物,却很少出于好意地给大团圆的结局。即便是好人,也被他冷酷地给予了该有的悲剧或宿命。穆念慈善良至极,却唤不来杨康的回头。杨康出生睁眼就在王府,认与不认亲生父亲,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也是极端的心理挣扎。乔峰可算其作品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生下来即受汉文化的教育,他的复仇,却是被汉文化孝的观念挟裹着,悖论性地试图剥离自我于深入灵魂的文化认同之外,人格认同的分裂,其出路必然是悲剧的死亡。写法的冷酷,奠定了作品的恢宏。
爱屋及乌。他的小说造就了大量的影视作品,有些也成了喜爱的经典。光《射雕》就有四五个版本,每一次都会看一看,抱着鉴赏的态度。黄日华、翁美玲的郭靖与黄蓉,神情举止,觉得像极了原著。以致于翁美玲离世多年之后,还让人叹惋,想她要是活着,还能再创造多少精妙的角色呢?
他希望百年之后还有人读他的作品。一定有的。60、70、80后,都会让孩子读他的作品。女儿读完了《西游记》、《红楼梦》、《哈利波特》,再读什么呢?我说“读《射雕英雄传》吧”,果然也是一见倾心。并要求再读其它作品。
《追梦环游记》里说,另一世界的灵魂,只有阳间里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也忘记他了,灵魂才会灰飞烟灭。所以,金庸,你的灵魂会长存几百年的,也许,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