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奇迹》原本是一行禅师用越南文写给自己朋友的一封长信。它的特别之处是能够让所有读者都可以立即开启正念的练习。书的开篇讲了一个场景,年轻人艾伦和苏组建了一个家庭,他们有一个7岁的儿子乔伊,还有了一个小宝宝安娜。艾伦已经好几个星期没有睡过好觉了,他得照顾妻子苏,还得照看宝宝,有时候一个晚上要起来两三次。我相信很多年轻的妈妈或者爸爸都会觉得,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占用了自己很多的时间。这个年轻人与一行禅师的对话,就是在分享他对时间的感受。他说:“以前,我把时间分割成好几个部分:一部分陪乔伊;一部分陪苏;一部分给安娜;另一部分拿来做家务;剩下的时间是我自己的——我可以读书、写文章、做研究,或者去散散步。“但是现在,我试着不再去分割时间,我把陪乔伊和苏的时间也当成是自己的时间。为乔伊辅导家庭作业时,我想办法把他的时间看作是我自己的:我和他一起做作业,感受他的存在,并且想办法让自己对我们在那段时间里做的事感兴趣。我和苏在一起也是如此。结果,不可思议的是,现在我有了无限的时间给自己。”事实上,正念的方法就是,你在陪孩子的时候,认真地专注于孩子。孩子休息了,你要工作了,就专注地工作。你在陪老婆逛街的就专注地工作。你在陪老婆逛街的时候,也能知道这就是你现在的生活。一切的处境下,你都该保持正念。
遇到任何问题,都让自己的身心收敛到体内,让自己专注当下很重要。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你认为自己不应该有痛苦的痛苦。
每一个东西都未必有一个自性,比如某种感受一定叫作快乐,某种感受一定就叫作痛苦,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心赋予了它们这样的概念。
如何修习正念?
一行禅师的答案是: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
一行禅师提到了简单的方法,一种是数呼吸。这是一种有觉知的呼吸:吸气,在心里数“一”,呼气,在心里数“一”;再吸气,在心里数“二”,呼气,在心里数“二”。这样一直数到“十”,然后再从“一”开始。
还有一个修炼的方法是,一举一动都是仪式。一行禅师说,如果每个人每天禅修一小时,当然很好,但那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学会在行、住、坐、卧以及工作时,甚至在洗手、洗碗、拖地、喝茶、和朋友聊天时,都练习正念。
拥有正念的人,依然可以生气。你要关照它,说“我又生气了”“我又嫉妒了”,然后回到正念。
中庸的意思是合适的极致,你能够把合适这件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合适,这才叫作中庸。当你能够无分别心,把自己的状态修炼到一种境界的时候,其实你的人生还有着大把可以追求的东西。正念帮你摆脱了社会的惯性。人们总是追求的东西太多,被社会的惯性所操作。不知不觉中,别人就成了我们自己。别人住大房子,别人赚很多钱,别人买好车,我们也得这样。当一切物质都有了的时候,我们又在向往绝对化的自由。其实,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一个人为所欲为的时候,恰恰是他最不自由的状态,因为他被情绪控制着,他是自己情绪的奴隶。怎样才能摆脱社会的惯性,不被情绪带走?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正念调动出来,让自己时刻处在正念的状态之下。
一个人要做很多事,很难都做到的时候,最好是把能做到的事先做了,把能做到的事做到最好。那逐渐地,各种各样的事也就能做好了。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佳的时候,这是抑郁的状态。有抑郁状态不代表有抑郁症
行为心理学家的前三名:第一: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埃利斯(阿尔伯特·埃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中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资格考试必考的疗法之一。他的学术地位很高,全世界学习心理治疗的人都会在教科书上见到他的名字。) 第三:弗洛伊德
ABC模型:A就是事件发生,比如说孩子考了倒数第一名;B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你认为孩子考倒数第一名,这事你不能接受,很生气;C是你把孩子揍一顿,或者你为孩子请了无数的家教,让孩子晚上都不能睡觉,只能学习。不良的情绪就是C,是由前边的A和B导致的。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想要改变C,办法是不停地去改变A,认为如果改变了A,那么就不会有C了。三种常见的病态思维模式,会使你在生活中总感觉到痛苦
第一种错误的B就是恐怖化。我们总喜欢把一件事想得特别严重。当我从大学辞职的时候,我爸妈特别担忧,说这么大的事,也不和他们商量一下,将来我老了,万一需要钱怎么办,还是得有人每个月给我发点儿钱才行。
第二种错误的B,叫作应该化。事情发生了之后,很多人总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好。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是特别可怕的一件事。父母认为子女应该按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甚至到威胁的地步,就是你要是不听我的,我就死给你看。这到底是谁在过谁的人生?!
第三种错误的B叫作合理化。这是一种弱反应,比如不去感觉,只是试图否认一些事情,即使是对我们自己。比如让情绪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允许自己产生任何反应。在很严重的事情面前欺骗自己,这种回避和否认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回避的问题依然存在,绝对会再一次浮现出来。
人生出现特别不良的C:过分烦躁、过分生气、过分抑郁、过分内疚。
人的一生中,永远都不会丧失的能力,就是选择的能力,我们永远都拥有选择的空间。当你觉得自己被别人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你必须得拍桌子、必须得发怒、必须得伤害一些人的时候,你就放弃了自己选择的权利。
你发怒了,或者你担忧了、睡不着觉了。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一共四步。第一步是反思,为什么会有C,找那个错误的B,审视一下B。要从三个角度来审视:一个是关于自己的角度,一个是关于他人的角度,还有一个是关于当下这种关系的角度。关于自己的角度:我是不是觉得自己就不能够被冒犯?如果被别人冒犯,我会不会觉得这对我是极大的侮辱?我是不是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了?这就犯了一个应该化的思维。关于他人的角度:我为什么要求他必须对我好呢?我为什么这么在意他呢?他这个人,是不是真的那么不可饶恕呢?关于当下关系的角度:可能你对他人也有了恐怖化,或者应该化的想法。接下来你要想,如果我现在这样发怒的话,对于改善我们俩的关系有没有帮助?当你从这三个角度来审视B,审视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发现你就开始逐渐变得冷静了。接下来去对抗B,让自己想一个替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就进入到了第四步——做一个更好的选择。
比如,孩子惹你生气,你都努力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去努力地爱你的孩子,行所当行,爱你的孩子是做爸爸的本分,给他无条件的爱也是做爸爸的本分,但孩子未必一定会变得像你想的那么好,这样你也可以接受。当然,你也不能说,你只要爱孩子,只要给他正确的教育方法,他就不能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