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作教学》(节选自叶圣陶《怎样写作》)
原文:
胜义精言,世间本没有许多。我们的作文,呕尽心血,结果与他人所作,或仅大同小异,或竟不谋而合;这种经验差不多大家都有。因此,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比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但有一层最宜注意的,就是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只要真是他们所积蓄,从胸中拿出来的,虽与他人所作大同小异或不谋而合,一样可取;倘若并非他们所积蓄,而从依样画瓢、临时剽窃得来的,虽属胜义精言,也要不得。写作所以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原在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感通。如果将无作有,强不知以为知,徒然说一番花言巧语,实际上却没有表白内心的什么:写作到此地步便与生活脱离关系,又何必去学习它?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这便是“修辞立减”的基础。一个普通人,写一张便条,做一份报告,要“立诚”;一个著作家或文学家,撰一部论著,写一篇作品,也离不了“立诚”。日常应用与立言大业都站在这个基础上,又怎能不在教学写作的时候着意训练?
【随感】
之前在对学生的作文教学中,在作文批改当中,对立意独创性要求确有些高,常觉得孩子们没什么创新,写出来的文章毫无新意。现在意识到这确实是教学中的一个误区,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有限,环境、见识、体验,新意并不那么重要。
真正的问题不在立意,而是孩子们所写都是依样画瓢,比如写母爱,都写生病半夜妈妈带着去医院,下雨门口送雨伞,这些事情孩子们有的可能经历过,那是否在这些时刻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并不确定,也许根本无感。也许有些孩子根本没经历过,只是照搬着写写完成作业罢了。所以根源还在心中无积蓄,即使对于母爱这么离其贴近其自身与生活的题目,孩子们缺乏“观察”的能力与训练。对于天性敏感感情细腻的孩子来说,其“观察”“共情”能力都很强,容易发现生活,也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去写,但对于这方面稍愚钝的孩子来说,培养并使其具备这项观察能力,并不容易。所以这可能是作文教学中应着重去深究的一个方面,即如何开发培养孩子们的这种观察与共情能力。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校在这方面所能做的,可能非常有限,那家庭在这方面有意的培养与引导尤其重要,而家长们在这方面的教育意识淡薄的很。
那如何突破呢?任重而道远啊。但正因任重而道远,才值得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