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家书房和余秀华女士一起干一票大的:
后台直接炸了之余,还有不少本身不认识她的人也路人转粉。
有人留言说,好喜欢那种余秀华式的无敌,仿佛不怕一切伤害,用力往自己的热爱狂奔。
又提到自己谈了很多次恋爱,看透了爱情,接下来只有一个人没心没肺到老吧。
其实扪心自问,真的是看透了吗?
今天分享的是周梵老师的一篇关于“看透了”的文章,主题是:当你说“看透了”,其实只是放弃了。
01
“成熟”和“麻木”看起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很多成年人会把自己的“麻木”当做“成熟”。
他们会拍着90后的肩膀说,“年轻人,你到我这个年纪就知道了。”
他们安慰身边的朋友时常用的语句是,
“男人/女人就那么回事。”
“婚姻都这样。”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
“生活就这么回事,大家不都这样,看透了不过如此。”
……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仿佛已经参透了人生,俨然已经是生命的大师了。
当他们认为自己看透时,确实会有些证据。
因为真的,他们的心境是波澜不惊没有起伏的。
相比起初出茅庐的咋咋呼呼晴雨不定的年轻人,他们确实看上去要平和稳定一些。
他们很难再感受到愤怒、痛苦、无力、悲伤、失望……
02
然而那些看起来的“平静”,并不是来自于内心的强大,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封闭。
这是一种通过自我阉割的方式来避免痛苦和那些所有让自己不好的感受。
就好像为了避免阳痿早泄的苦恼,干脆直接把自己阉割掉,这样就再也没有性功能障碍的问题了。
因为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
当然最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们也不会感受到热情、好奇、兴奋、希望、激情、喜悦……
他们什么感觉都没有。是的,什么都没有!
03
所有对外部的失望都是来自对自己的失望,这种对自我的失望通常是很隐蔽的,除非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否则很难被觉知。
因为人是不可能对有信心改变的事物愤怒的,当你有信心改变时,你会直接行动。
当我们内心深处被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填满,又没有力量去面对这份无力感时,就会下意识地掩饰它。
掩饰它的方式有两种,攻击或者逃离。
感表现为愤怒(评判)或冷漠(不在乎)。
电影《心灵捕手》中的威尔用的方式就是后者,总是表现的玩世不恭,无所谓不在乎。
虽然拥有无与伦比的数学天赋,可以轻易解算出哈佛大学高材生都无法解答的数学难题,但是却只愿意做清洁工类似的工作。
因为他的童年有过一些创伤,他内心有深深的自卑和无力感,但却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这个部分。
所以他一直自我放弃,躲在安全和熟悉的地方害怕做出改变。害怕更优秀、更成功、更亲密。
当威尔的女朋友邀请他一起和她去加州时,这是一份承诺,一旦共同走进这个承诺,关系就会更进一步。
更亲密的同时意味着更多的自己被暴露出来,好的坏的,都可能被对方看到,所以这时威尔害怕了。
他说,“如果我们去了加州,一个礼拜之后,你可能会发现不喜欢我的地方。于是我跟不爱我的人困在加州,而她希望收回这些话。”
女友说,“不,我不会收回的,我希望你和我一起去。”
然后威尔坚持说不能去,并使用了两个苍白无力的拒绝的理由。
虽然相比威尔,这个女孩的内心有力量的多,但也不是金刚不坏之心,她有些受伤:“如果你不爱我,就应该直接告诉我。”
然后他们开始争执起来,女友看透了他,说,“你别把你的害怕推到我身上!”
威尔说,“我怕?我怕什么?”
女友:“你怕我,怕我不爱你。但你知道吗,我也怕!但我想试试看,至少我诚实的面对”
……
他们彼此都刺伤了对方。
而当时的威尔也没有准备好把自己的心打开来面对自己的这一切,所以他最后冷漠决绝的离开了。
影片的最后,威尔终于找回勇气面对自己的恐惧,同时决定离开原来的地方去加州找回女友,并面对全新的生活。
04
在爱情这个领域的历史中,我从来没有被别人甩过,几次恋爱经历的结局都是我主动提出的分手。
在很长时间这个记录我一直引以为傲,直到当我经过足够长的自我成长后,我才发现我内心的恐惧,和对那份恐惧的掩饰。
因为我内心深处非常害怕那种别人会离开我的感觉。
为了避免这种被“抛弃”的感觉,在每段感情中,只要我感受到一点点对方的心远离我了,我就会先提出分手。
目的很简单,只要在别人抛弃我之前,先抛弃对方,这样我就不用体验被别人离开的感觉了。
曾经的我其实和威尔一样,都是害怕全情投入被伤害的懦夫。
其实谁不会害怕呢,当面对新的未知的东西时,每个人都会害怕的,哪怕是那些看起来非常有力量的人。
但勇士和懦夫最大的区别就是: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恐惧,而懦夫会否认和粉饰它。
其实每一次逃避去直面问题,就失去了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
该面对的功课,总是要面对的,根本无处可逃。你能逃到哪里去呢。
虽然我在爱情领域呈贡避免了“被抛弃”的感觉,但是在工作领域却无处可逃。
05
在2012年我父亲胃癌复发,当时我的状态非常不好,公司层面也面临很多问题。
而在这个时候,我唯一的联合创始人竟然跟我提出想离开公司。
当时我简直五雷轰顶,心都快碎成渣了,但是过去要自我掩饰,希望表现出理智成熟的社会人格模式马上就启动了。
于是我强撑着表现的很平静,说如果这真的是你想清楚的,那好吧。
还摆起老师的范儿,讲了一个关于鸭子和湖的故事。
大意就是鸭子喜欢在湖里游水,有时候离开了回来湖还在,可能什么时候离开了湖就不在了…稀里糊涂扯了一大堆。
好在我们真的有很深的链接,而且我真的觉得为了面子而放对方离开,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
我承受不起,也没有必要承受。
后来又约对方谈,我终于不在强装镇定,而是诚实的暴露自己的脆弱,告诉对方我真的很需要你,你要走,我很伤心难过。
我的合伙人才告诉我,其实她并不想走,她只是感觉自己不重要,似乎没有在公司发挥价值,说想离开只是希望我开口挽留她。
结果当时我那么快就答应了,她也非常难过。很幸运我们没有分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非常默契的事业伙伴。
很多关系都是如此,很多时候做出那个离开的决定(心理上的疏离或实质的离开)都是为了向对方证明自己的坚强。
证明自己
“可以不需要你”。
“都是这个人的问题。”
“他这么做是因为自私。”
“他太不负责任。”
“我无所谓,我不在乎TA在或不在。”
我们表现出愤怒,攻击,或冷漠,不在乎等等,以避免受到那些受伤的感觉。
而真正想回避的是更深层的,藏在受伤背后的无力感和我不够好的感觉。
可是我们越不敢去面对,这种感觉就越真实,我们就会越恐惧它。
虽然这种“我不够好”的感觉是一种幻觉,但是当我们不敢去面对时,它就可以控制我们,让我们不断退缩。
灵魂来到地球就是来体验自己的伟大和力量的,但是在体验伟大之前必须先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渺小和恐惧。
不要再因为害怕受伤就假装自己不在乎,假装自己明白那些自己根本没有体验过的事。
当你在限制世界的可能性,就是在限制自己的可能性。你会终其一生都活在自己狭隘的认知里,以为这个世界就是自己所看到的那样。
保持寻找答案的勇气和热情,用心去体验,去爱,去行动,去尝试,去探索自己和世界,不断把自己代入新的次元。
这样,你才不会浪费这张来到地球的珍贵入场券!
06
书房君有话要说
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是在不断削弱一个人的自我感受能力。
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成熟理智......
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愿意不断吃苦从不埋怨,一心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但人不是机器,即使已经戴上成熟理智的面具,内心也会不断诉说自己的感受,以一种不适的方式。
理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表现的强大而得体。
然而亲密关系中,那份失落和无力的感觉是真实的存在的,不要再消耗能量去隐藏和伪装。
面对自己很难吗?很难,习惯的阻力,社会的阻力......
极有可能你看完这篇文章热血沸腾,真正遇到问题,权衡后依然会选择老办法。
悻悻抛下一句:这文章说的根本不实际嘛。
实际不实际各位且自行判断,只想说的是,世界上所有值得努力的事情,都不容易。
不要再把那个熟悉的坚强的面具继续背在身上了,请拿出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