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年代远远避开了大饥荒的年代。细粮早已经不受限制了。农民生产的粮食除了上交的公粮外,余下的足以自给自足。
记得小的时候我挺挑食,85甚至90的面粉(有此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指的是小麦磨成粉时的出粉率)蒸出来的馒头,泛着萎黄,不像现在吃的馒头那样雪白。
口感肯定差些!
家里人为此专门磨了75的面粉,蒸出的馒头给我们几个孩子吃。
年幼的我哪晓得父母那深沉的爱。吃馒头的时候任性的用手一块一块的掰着吃,这样馒头渣会掉一地,甚至被蒸馏水浸湿的部分都要掰掉。
有次,父亲看见了,一个细竹条子下去,我那白嫩的小手上立马鼓起了条红楞子。
四、五岁的我哪管父亲因为什么打我,只知道自己的手很疼,疼的想哭,结果就真的哇哇大哭起来。
引来一众家人的关切。但在得知原因后,就没再言语的走开了。
本以为哭会引来长辈们的庇护,却没想到是这样的情景。
之后,经过父亲的苦口婆心,我才知道那对于我来说就是填肚子的东西,在他们眼中却是无比珍贵的救命的东西!
父母长辈们亲身经历过那个饥荒的年代,他们常吃的是那百分之八、九十之外,剩下的那部分麸皮!所以他们十分珍惜这些。对我的浪费也深恶痛决。
后来,我也慢慢长大,慢慢地发现了一些周围人的不同。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人,他们大多有个共同的特点。
他们在吃馒头的时候特别小心,一手拿着馒头,一手则会抻在馒头下边,将掉下的渣接住,最后再悉数倒进嘴里。
那种小心翼翼至今令我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