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又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的治愈系列小说。起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我要一口气将它读完,只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对结局有点担忧,如此一来便就想要早点知道结局,以免心里像是有个梗一样。
第一眼看到《摆渡人》的封面便被吸引,阳光照耀下,静谧的湖水,一叶小舟飘行,头顶是滚滚的乌云,湖水被金色阳光映衬着,闪着温暖的光芒,而阳光的尽头是乌黑翻滚的水波。这似乎是一个人的心灵或者是主人公迪伦的灵魂深处,身处黑暗,却总有一片光明牵引着她不断前行,这片光明便是她心底因爱而生的倔强信念。
迪伦,一个15岁单亲女孩,一直跟妈妈生活,与父亲久未谋面。她烦恼母亲的喋喋不休,厌恶学校的环境,恐惧同学的嘲笑。为了逃离这一切,她踏上了去见父亲的列车,不料发生了事故。
当她从尸体中走出来,遇见了一个正在前方洞口蹲着的少年——崔斯坦。遇见崔斯坦,迪伦原本以为他也是幸存者,如释重负,庆幸:她不再是孤单一个人。但是,渐渐地迪伦发现崔斯坦与普通人不一样,他们的相遇,其实就是他故意在这里等待她的出现。崔斯坦告诉迪伦,她不是唯一的幸存者,而是遇难者,她已经死了。而崔斯坦是一个摆渡人,不知从何时起从事这份工作,他引领了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灵魂。
"我引导灵魂穿过荒原,保护他们免遭恶魔毒手。我告诉他们真相,然后把他们送到他们要去的地方。" "我用最合适的面貌出现在每个灵魂面前,在遇到下一个灵魂之前,我一直保持这样的相貌。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有你们的需要。"
这是崔斯坦的独白,他的存在没有自我,而只是亡灵的需要。没有谁会在乎他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也是他深入灵魂的悲恸。
所以,在遇到迪伦时,"她把他当人来看待,在这片荒原上,这可是很稀罕的事情。灵魂都沉浸在自己消亡的悲伤中,甚至不曾想过他们的向导也是人。" 这个女孩正用她的善良,乐观,冷静悄悄的改变着这个冷漠的摆渡人的心,二人在荒原中一起面对阳光黑暗,一起穿过高山河流,一起打退恶魔,相互依靠,从最开始的依靠,信赖,慢慢变成了纯洁的爱恋。
摆渡人爱上自己引导的灵魂,灵魂爱上摆渡。但是他们是不被允许在一起的,迪伦在崔斯坦的引导下穿越荒原,到达边界。而崔斯坦则要继续无休无止的摆渡工作。面对离别,迪伦不顾艰难险阻,重新穿越荒原,在没有摆渡人的保护下,一路与恶魔斗争,再次回到崔斯坦的身边,并带领崔斯坦进去了一个新的世界。最后,作者以二人相互的问候"嗨,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作为结束,让人不免心生暖意。
读完此书,我的心中有三个问题?摆渡人的意义何在?谁才是真正的摆渡人?谁会是你的摆渡人?
关于第一个问题,作者将摆渡设定为已死之人的灵魂在摆渡人的引导和陪伴下走过荒原,并且将荒原定义为死者心的映像,甚至灵魂的心情波动也会影响荒原的气候,若内心是阳光的,即便身在荒原,看见的也会是美景。摆渡,在我认为就是给已死之人的灵魂一个机会,让他们认清自己的不幸,同时凭借着自己的勇气,信念和运气走过荒原。
关于谁才是真正的摆渡人。答案无疑是两者都是。第一次,崔斯坦摆渡迪伦走过荒原,没有让其堕落成为恶灵,这是灵魂的救赎;第二次,迪伦摆渡崔斯坦走出荒原,将他带入迪伦的世界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生命的救赎。在我看来摆渡人只是个头衔,人人皆可为之,拯救他人,也拯救着自己。
那么,谁会是你的摆渡人。在承认有其他摆渡人的情况下,我会一直坚信最可靠的摆渡人就是自己。所谓靠墙墙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才最实在(当然,前提是在有安拉的庇佑下)。摆渡,说到底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即认识自我,回归自我,主掌自我。
也许,荒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我们的世界其实就是荒原,一条上坡的路,一条粘稠漆黑的湖泊,一座破旧但温暖的安全屋,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换句话说,我们的世界和荒原的世界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为荒原就是我们内心的映像,荒原的一切即使再变化,也离不开我们内心的主导。
所以在人生这条荒原路上,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中肯的评价这本书,其文字的描写还是挺有文学功底的,题材也很新颖,是此书的亮点。但是这本书却号称媲美《追风筝的人》、《偷影子的人》,得过5项大奖的心灵治愈小说,抱着很高的期待,但看完内心却没有太大波动。原来,说好的灵魂体验竟然只是一条爱情线的载体?其实扔掉那些所谓的心灵治愈标签,整本书也算可以,只能说商业炒作把这本书抬到了很高的高度,实在是名不符实。
——《摆渡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