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银河补习社》,演员邓超为纪念去世7年的父亲, 自编自演自导的一部关于教育和寻找人生梦想的作品。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马皓文对儿子马飞说的:
“人生就像一把箭,而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箭靶子都找不到,那你每天拉弓还有什么意义。”
一个多小时的观看,频频地感动,我足足用完了两包抽纸,看完后眼睛直接肿了起来。
看电影,动辄一两个小时,看电视剧或者看电影,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视觉垃圾。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极好的娱乐放松方式。
到底怎样才能让看过的电影最大价值化,把原以为是浪费的观影时间,变得更有价值?
一、磨砺自己的共感力
“看电影,让自己留下感动的眼泪”。不要小瞧这种情感的流动,实际上,这是“共感力”的磨砺。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诗学》中说,通过看悲剧,“人内心中沉淀的感情可以得到释放,心里得到净化”。
看剧,感动,流泪。之后,人会感觉自己的心情特别清爽,相信看过很多电影、电视剧的您,应该会有类似的感受。感动,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和治愈。
日本脑科学专家田秀穗先生曾说过“人看电影感动流泪的时候,前额皮质的血液循环会加速,血清素神经的活力也会明显提高”。要知道,血清素本身就属于大脑内的“治愈物质”,可以让人获得安静、平静。
因此,观看电影,可以成为我们磨砺“共感力”的工具。观看过程,尽可能的把自己融入电影人物的情绪,尝试着揣摩、理解主人公的心理,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有意识提高自己的“共感力”。
二、积累写作素材
电影,本身就是一部作品。
很多写作的人,似乎都有“观影”的习惯。甚至手账盛行的当下,很多人在做周计划和月计划时,都会特意为自己制定“观影”计划,作为自己娱乐放松、学习的工具。
电影是积累金句和生活案例的“武器库”。
很多人写作,都苦于没有素材。我很喜欢的一位日本作家、脑科学专家、时间教练桦泽紫苑先生,他就是“电影狂魔”、“超级电影迷”,在《为什么精英这样用脑不会累》书中提高,每年都要观看100部电影以上,并把专业和电影灵活应用起来,开设网络杂志《电影的神经医学》,定期发表电影评论,已超过4万的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