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的第一个数学版块。
这个版块所进行的内容有:千位以内的唱数,1-9乘法表的巩固,10-12乘法表的学习,估算,12点的魔法圆盘(1-8),以及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
班上孩子的状态有很大差距,有的非常喜欢挑战,喜欢琢磨,能发现“令人惊叹的秘密”;有的就在自己的节奏里“待着”。但还是能发现每个孩子在往前走,只不过走的步伐大小不同。
从这个版块起,主课本加了些要求,边框可以在宝宝边的基础上加上形线画图形。有一半的孩子喜欢这样做,很努力的让边框变得美美的,另一半估计听到老师说“如果你觉得困难,就可以按照原来的做”,“自我评估”后,还是决定照原来的做。
铺地毯,有的孩子让底下那条线变得明显,能清晰的看到笔直的“行”,有的孩子做不到,但是在努力中,他会清楚的指着“弯”的地方,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歪了怎么办?我说:没关系,写字的时候留意,在这一段不要按照它来就好了。
当然,个别孩子还是会延续之前的,只是“铺”,要么写的时候不按它来,要么铺的时候顾及不到“宽度”,于是出现“大字”或者“挤堆堆”的情况。
做的多了,就会“懈怠”,我总是在教室“巡逻”,会随时提醒某个地方需要补一补,某个地方需要慢下来。【几圈转下来,会头晕】。
乘法表的复习和巩固,会用游戏的方式。在地上摆出大大的“乘法表”,摆出大大的“百数图”,找秘密!也许别人找出的秘密会有启发,会提供思路,有的孩子虽然不会总在“新的领域”找出秘密,可是当有人提供第一个,他就会想出第二个;有的孩子看上去有些“看不上小儿科”的秘密,于是“冥思苦想”状寻找“难的”、“不一样”的!总之,都很努力!
估计是有了“十点圆盘”的基础,这次的“十二点”非常顺利。一看我拿绳子,就有“噢~~哦~~”的声音出来,听上去是在说:原来是要做这个啊,我知道!我说我需要12个小助手!小手高高的举起,我选了“不知道几个人”,我让大家帮助我,都开始点数,或者报数,很快,12个小助手齐了!
没有开始前,我让孩子们猜猜看,图会长成什么样子。有孩子会马上报出“10点圆盘”的图形!还有天马行空的各种猜!于是,我们带着猜测去做。图形出来后,周围一圈都是“噢~~”——原来如此的声音。
在主课本上的工作,更能看出孩子的进步。不需要亮亮老师,只需要小宝石。第一天花得时间稍长,第二天就自如了不少。上色、写乘法表,教室里只有“沙沙沙”的声音……
孩子们举手的频次变高了。每次一出“难题”找人解决,一大片“助手”!我窃喜~主动参与的姿态总是让人欣慰的嘛!
10-12的乘法表,好像没有多大难度。早在跳绳的阶段,10的就体会到了。11的则在百数图上找到了,孩子们站成“楼梯”状,我起的名字叫“双胞胎数”!到了12这里,有了唱数的积累,以及2、3、4倍数合奏的练习,自然而然的就突显出了“24、36、48、60”这些数字(我没想到孩子们接受得那么快)。
在估算的方面,我们在多远,多少这个领域工作。一年级就玩过“走几步”的游戏,这一次游戏进阶成“单脚跳几步”!你会看到孩子非常想“猜准”,三分之一的孩子都尝试了两次,在第二次的时候,对自己的“数量”和“脚法”都做了调整。
我相信,外显的调整,一定是内部做了调整的“结果”,那是“数感”等各种“感”起了作用。
我介绍了应用题(解决问题),以前都是口头的,他们也不知道这叫应用题。这次,我把题写在黑板上,并且演示了完整的步骤和过程。我觉得这一点,一定要给以规范,毕竟——未来考试会考嘛!
解决问题的难度也提升了,以前都是单一邀请某位精灵来帮忙,现在至少需要请两位才可以完成!混合运算自然就带入咯!
简单带入了时间。孩子都知道一个小时是60分钟,还是放在运算里带入,比如我会请孩子帮我算算,每天晚上我看书半个小时,一个星期,我花了多长时间在看书这件事上?我记得当时安琪不紧不慢的告诉我结果是几个小时零几分钟!
很赞!
我觉得自己还算清醒,我能看到每个孩子前进的快慢,步伐的节奏,我欣慰于孩子们的工作状态。我想,班级管理,除了看得见的,还有非常重要的“看不见”的部分,那就是“班级氛围”。我经常会反问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氛围?适合吗?是我想带给孩子的吗?如果氛围适宜,孩子的状态则稳定,如果偏颇,孩子则躁动,这是我的一丢丢小经验~
就总结到这里吧!
加油!
亮亮
201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