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聪明,就是不太努力。你要是认真的话,肯定比他们做得好。”
当然,我们更常听到的是这句话: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肯努力,成绩一定不错。
这些看似夸奖的话,实则不知道毒害了多少人,满足了多少人的虚荣心。下面就来说说,这句安慰心灵,又略带“褒奖”的话,是怎么慢慢变成一口毒奶的。
错误的认知
经常听到这句话,并且对此信以为真的人,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聪明比勤奋高级,智商比努力重要。聪明是重要的优点,勤奋是次要的。
这句话,无意识中给人一种无路可退的感觉:如果努力了,还是和别人差的很远,就会被周旁的人看不起,认为资质平平;为了维护聪明的形象,他绝对不会全力以赴的去做一件事情。
形成“表现型”人格
注意,这里说的是表现型人格,不是表演型人格。如果把表演型人格看成一种人格障碍,一种疾病,那么后者远严重于前者。下面是我对表现型人格的定义。
总觉得别人在关注自己,会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眼光而限制自己的言行,但又极具表现欲望。换句话说,就是过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根据别人的评价来确定自我的价值。
经常被这句话“褒奖”的人,一开始会有一种心态:我还没尽全力,我要是努力了就可以把他们甩的远远的。可是,他们永远都是想想,从来没有试图去努力,看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赶上他人。他们永远也尽不了全力去做一件事情,他们需要维持自己“虽然不怎么努力,但也还过得不错。”的现象。沉溺在表现自我的聪明中,时间越久,越难以自拔。长此以往,他们会习以为常,慢慢变成一种无意识的思考,渗透到人格中。有表现型人格的人,一般不会很差,但也不会很优秀。原因就在于,他们在乎旁人的眼光,不敢放手一搏;当然,也决不会允许自己太差,招致别人的鄙夷。
过度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当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将要或者已经陷入紧张焦虑状态时,就可以借助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来减轻或者免除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以更好地适应生活。这多美好啊!简直就是心理上的免疫系统。但必须明白,即使是免疫系统,有时也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有人曾对我说过:“我怕自己努力了,却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句话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我怕自己拼尽全力,但还是比不上别人。一旦他想努力奋斗时,这个担心就会涌上心头,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这时候,人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便“粉墨登场”了,亮出潜抑、合理化、投射等十八般武艺。目的只有一个,消灭这种焦虑。他会想,我现在过得也不错,何苦给自己找罪受呢。你看那群人,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也没比我好多少。如果努力了,还是不如别人,那时候岂不是丢脸丢大发呢。我可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维持现状比较好。
过度心理自我保护机制的人,往往惧怕失败,惧怕竞争,惧怕尝试,不敢勇敢的向现实发起挑战。
失去了努力的能力
久而久之,他们发现努力原来是那么困难的一件事。他们才会思考:很多人夸我聪明,但是没有人告诉我该努力。而有人告诉我需要努力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努力。我从来没办法专注于做一件事情,没有办法维持努力的状态。
诚然,总有一些人在某些特定的领域里天赋异禀。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超过他们。因为勤奋加天赋,实在是可怕到了极点。但还是那句耳熟能详的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在一个大的领域里,前2%的人,尽管他们每个人占有的资源可能相差巨大,但占了所有资源的98%;后98%的人,虽然每个人占有的资源可能相差无几,却仅占所有资源的2%。前者中的任何一人,都以绝对的优势远超后者中的任何一人。
如果你想成为那2%中的一员,那么请你相信: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是世间最大的智慧。如果你不想某人成为你的竞争者,那就把“你很聪明,就是不太努力。你要是认真的话,肯定比他们做得好”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