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部分人会觉得这句话很平淡。直接翻译过来,意思是:一个人学了知识后经常复习或者使用,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为什么这句看起来平淡的话如此重要?中国古人写书,整本书的第一句往往是点题的部分。
不知道你是否认同一个道理:对个人而言,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如果我们也这样认为,就会明白,摆正学习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要放在第一句来讲。
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遇到了困难由谁来解决?学而时习之,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应该怎么办。
“学而时习之”说的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如何面对合作和变化,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修为的境界。
我们整体串联这三句话:
学而时习之——自修;有朋自远方来——共修;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修行的结果。
这样看来,几乎一个人生命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难,都被孔子一语概括。
首先,遇事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知道了怎么办,却做不到,那么,“学而时习之”;其次,自己与外界合作的时候很痛苦,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最后,一个人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但别人还是不了解,那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生最困难的,便是避不开这些痛苦。如果我们每个人可以时刻默诵这三句话,就会发现,我们面对一切困境都能淡然处之。这些痛苦,也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为什么这句话作为《学而》的第一句?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人生中面对困难、面对变化,以及面对他人的不理解时的应对方法。
应对方法其实只有一个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