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娜·雷纳
36个想法
第1章 “是我在大吼大叫吗?”学会了解自己
事实+感受
坚定而平静往往是让孩子倾听你的要求的有效方法。
其实孩子往往分不清父母的情绪和他们行为之间的直接联系,所以父母的吼叫对孩子来说可能很困惑,也很受伤。
吼叫达到的效果是让孩子们知道你对他们或者他们的行为非常生气。吼叫往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只是通过威胁或者恐吓阻止某些行为,只是表达了你的负面情绪。
其实对待任何人都是这样,尤其是对待自己。
只要你对孩子的管教是以他的身体和情感需求为中心,只要你能够时常关照你自己的想法、情绪和呼吸,那么,再加稍许运气,你就能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一方面是以父母为榜样,父母表现出了攻击性,孩子也很容易学会。另一方面就是恐惧,孩子常常处在这种压力下,平时更容易情绪过激。
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这些孩子将很难学习到积极的社交方式,比如轮流参与和同理心。
家庭中累积的愤怒对孩子青春期的几乎每个重要时期都有影响。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而且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
我们很多时候不愿意看到事情的真相,是因为害怕随之而来的自责内疚这些负面情绪。
所以直面事实的勇气,实际上就是接纳自己情绪的勇气。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现在依然在努力)以获得足够的勇气,能够做到既看见事情的真相,又不对自己过于苛刻。
你越将爱和善意导向自己和他人,你就会变得越放松和有觉知。
就是因为我们从没学过对自己的同情和爱,其实我们对自身的错误和行为也是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对待孩子当然也是如此。
意识到错误以及自身行为产生的后果,同时又要对自己满怀同情与爱
这种成长型心态,是通往幸福之路的基石。
我已经尽力了,而且我会继续学习”,或者“改变永远都不晚”。
其实这就是增加情绪颗粒度,从而更了解自己,更能善待自己。
观察自己的想法,留意并分辨自己的情绪,然后追踪到行为的根源,这是减少吼叫的关键过程。
要用新的习惯来代替旧的习惯,需要方法正确,坚持刻意练习。对待情绪的训练也是如此。
通常情况下,改变需要得到支持,可能会犯错,需要耐心,需要练习,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努力。
第2章 我为什么吼叫?理解促发吼叫的日常因素
外部触发器
按照认知行为疗法,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导致了我们的负面感受。
升级的想法
风动还是幡动,其实只是心动。
全都是为了培养内在的平静与安宁,这是自我修养,与孩子做了什么没有关系。
自我观察和自我接纳是一辈子的功课。
自我观察是邀请你不带对错评判地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动。
其实再说的深入一点,觉察到评判对错的想法就可以了。
核心是不要评判对错
第3章 “为什么是我在吼叫?”看到更深层的原因
我们对他人的不满,大部分是无能为力,或是引发了对自己的不满。
他是在借此释放自己的郁闷,而且,也可能是在儿子身上看到了他对自己不满意的部分。
第一步就是治愈你自己的羞愧。
治愈一切负面情绪都是同理。
我所知道的治愈羞愧最好的办法是,当羞愧的感受出现时,接纳它。要尝试了解你身体和内心的感受。
我们排斥,逃避情感的过程,赋予了它们更多的力量。
我现在是个成年人了,拥有小时候没有的自由和力量。我有选择,也有强烈的善待自己、尊重自己的愿望。当你不再从羞愧感的面前躲开,它们也就没那么大的影响力了。
所以羞愧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呢?某种公开的行为违背了他人或社会的规则,所以不值得被接受,被爱?
羞愧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每个人都有,但却很少有人谈论。
第4章 气质会带来什么影响?让你的养育方式适应孩子的天性
9种气质类型:活动量、节律性(或者规律性)、接近或者回避性、适应性、反应阈值(敏感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坚持度。
第5章 “吼叫这么容易就出口……我真能停下来吗?”观察和收集数据,为成功做准备
自
我同情,自我接纳,自我和谐。和自己的关系就是和世界的关系。
自我同情——理解并原谅自己——是一个核心要素,让你能够真正接纳在观察吼叫时看到的自己。
令人惊讶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都讨厌自己,甚至比他人更苛刻。
自我同情并不是要让自己逃避责任,而是要远离自我憎恶,正是这种憎恶让我们无法在生命中找到澄明与平衡
第6章 “除了吼叫,我还能做什么?”逐步调整,慢慢改善
其实绝大多数孩子从小并不是要刻意挑衅权威,只是成长过程的一种正常的表现。父母不需要反应过度。
这些都是当孩子发现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需要学会遵从家庭和社会规范时做出的正常反应。
爱是沟通的基石。
当你管教时心中有爱,那么即便你很强硬,也会避免利用自己的权威来把孩子当作你的出气筒或者羞辱对象。
1.自问(Ask)2.呼吸(Breath)3.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4.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5.同理心(Empathize)
4C是以尊重为基础的管教的核心要素: 沟通(Communication) 选择(Choices) 结果(Consequences) 连接(Connection)
应该还可以加一个我的需求是什么
可以总结出一个公式:“我的感受是X,因为你做了Y,所以,请你做Z。”
如果孩子并没有选择的自由,倒不如直接告诉他们,也算是前后一致。
你对孩子说的很多事并没有选择,那为什么要征求一个流鼻涕的2岁孩子的同意
第7章 “救命,又一波风暴即将来袭!”保持平静,休整,规划路线
其实道歉也是自我和解的核心,这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
不道歉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害怕,害怕削弱自己的权威。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只有保持对,才能保持自己的价值感。
换句话说,他们不接受犯错的自己。何必这么苛刻的对待自己?
因为道歉需要力量与诚实,你的孩子会因此珍视和尊重你承认错误、厘清事实的决心。
原谅自己是改变的基础。否则越是陷于过往的内疚自责,遇事就越不容易平静清醒。结果陷入了恶性循环。
原谅自己
道歉最不重要的就是对不起这三个字。真诚的道歉一定要说明错在哪里,以及如何弥补。
道歉的3个R:后悔(Regret)、责任(Responsibility)和补救(Remedy)。
“提前思想和提前计划,就你的计划和孩子进行沟通,对计划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第8章 “救命!吼叫的人不是我”处理家里其他人吼叫的情况
不管其他人怎么做,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心骨。
不要让你对家人的感受影响你判断什么对孩子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