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是一种借收纳物品整理人生的修习。不知道你在生活中会不会有这样的经历:被想要收拾的念头折磨得坐立不安,一直要到把不需要、不舒服、不愉快的物品从自己的空间清除掉,才会松一口气,觉得浑身舒坦。
一旦确立好“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目标,就试着打造与之相适应的环境,这绝对是件值得尝试的事,需要大加鼓励。同时需要不断尝试的,是在环境中纳入一些美好的物品,给自己艰难的人生一点犒劳。这物品往往昂贵,不要因为贵就摒弃它,核心偏重“物有所值的东西再贵也要买”。其中,“物有所值”要考虑到“心情”这种主观因素,而不是传统“性价比”的概念。也有虽然好用但超便宜的物品,会因为不够贵而遭嫌弃的状况。但相信只要不是自我设限说“我这样身份的人只用多少钱以上(下)的”,物品嘛,总归还是会因为它的功能强大,调性适合,仿佛带有预设的卡子一样,“啪嗒”完美卡接在生活里。而昂贵或是便宜只不过是它作为商品的一个性状而已。
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从而确定自己“需要什么”“不要什么”,再添选物品,反过来会有利于对已经拥有的物品更快速地作出判断,确定如何取舍,享受生活的同时,拥有更多正面的能量。
不以物品为中心,而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不把精力浪费在所谓“惜物”上,这比较好操作,就是问自己三个是否:
是否渴望拥有
是否怦然心动
是否带来幸福感
为了更纯粹、诚实、无干扰地对待自己的感受,购买物品就应该避开店庆、周末,单独一人前往,清理物品也应该趁家里没人,总而言之,安安静静地跟自己对话,才能作出神准的选择。
把断舍离的选择延伸到人际关系上,更重要的是不把精力浪费在取悦别人上。取悦别人出于“把自己当成物品”的判断,就像童话里经常说的那样,文具经常渴望着被主人挑选和使用,为此还在深夜发生争吵。把自己当成物品就是这样,需要靠别人取舍来发挥效用,不然就会心浮气躁,垂头丧气。这好像也是甄嬛传之类宫斗戏的格局。如果各种努力还不奏效,说不定还会有怨气。自己都这么看待自己,久而久之,被当成“不需要的物品”那样被处理掉——宫斗剧喜欢用“铲除”这个词——也就很自然了。再厚道,不过估摸着把你送到可能有用的地方去,不厚道又确实觉得你派不上用场的,可能就会果断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以自己为中心,对自身感受非常自信的大人物,客观上都是断舍离的高手。
出于被抛弃的恐惧,身为职场中人,会选择一再努力地去靠近、揣摩和取悦人,尤其是起关键作用的某一位或某一些人物,这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是细究起来,吊诡之处在于——别人哪里是你所能轻易取悦的,即便有时候显得好像是奏效了,那也只是因为你作为应试者,答对了某个标准答案,对方才加以赞赏,显得吃这一套而已。不管初衷为何,为地位低(抱歉,找不出来温馨一点的词儿)的一方长远考虑,靠曲意奉承都不会有好结果,而靠功能强大,调性合适,双方才有可能“啪嗒”一声完美卡接。表面上类似物品和人的关系,细究起来并不等同,最大的差别在于包含主观能动的因素,对误打误撞找上门来的机缘,还必须有分寸得当、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的利用,而造就的关系,其实质即便不是完全平等的合作伙伴,至少也绝非隶属物品,所以是完全不一样的格局。
如若气场不对,大可不必先黯然神伤,后认命算球。人生而为人,本来就不可以把自己当成物品交到别人手里,由别人对自己负责,特别对方还并不一定十分了解和赞赏你。但许多人也许不屑思考这样的问题,还是天天哭着喊着上演着一些荒谬的悲剧,很容易被轻视,被看走眼,被归到他身边常有,对你来讲却二不挂五的品类,因为派不上用场被送走或者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嘿嘿,其实除了职场,情感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说到底,世上的人都不值得取悦。不是因为衡量得失,得出“与其取悦别人,不如取悦自己”的结论,也不是因为“宁可取悦别人,也不取悦自己”略显没逻辑,更不仅仅因为害怕堕入“白白取悦别人,忘了取悦自己”的悲催。简单说来,人终究只能取悦自己,不需要任何理由。
断舍离的根本还是以自己为主线,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里面包含了三层含义:
第一,既不能以物品为主线,更不能把自己当物品,以别人为主线(主线);
第二,对物对人对事的取舍,在于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不在于当下的贵贱(价值观);
第三,要拥有让你心想事成的自信,根源在于重视自己的感受,而非取悦他人(方法论)。
能断方能舍,心怀远方,我自疏离。
列位看官,如有共鸣,谢请发言讨论,还可以喜欢还可以打赏还可以转发,还可以关注哦。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