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行情好得很! 当然,我说的不是股市里的大盘走势也不是上证指数的涨幅,因为这些知识我还没有深入学习了解,故不敢乱下定论来评价涨跌。而我天天与菜市场里的水果打交道,从这几日在菜市场的观察来看,不难看出菜市场里的水果行情,以葡萄、桃子、苹果、梨为代表,我家批发的是葡萄,在批发市场这几日也尤其快,货车一到,便被商贩一抢而光,在正午日的时候,虽搬得我手腕胳膊酸疼,但这样的好行情一年也没有几次,便也不觉累了。可能是临近农历7月15日,在武安这个小城市是个重要的日子,家家户户上坟祭祖。上坟祭祖以水果作为重要的陪衬,这样就带起了菜市场中水果的抢购风潮,市场也就是卖方市场,而这几个月份正是葡萄今年丰收大批量下来了,故广受欢迎。今日阅读了《认知突围》的第三章,写的是重新认识金钱。是啊,我刚刚说的一大堆也与钱有关。读后问自己,以前确实对钱有这样那样的误解,读后也觉得开朗了不少,遂写到简书里,与大家共勉成长。
1、人格决定钱格,金钱影响道德。要与金钱建立联系,首先要建立起对金钱的正确认知。金钱仅仅是一个人性的放大器。吴晓波说:“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有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这让我一下便想起了过年时在菜市场卖年货,亲眼看到的农村大爷大妈演绎的“松柏枝与荞麦杆”的故事,这个故事与多个好友讲过,不知你们可还有印象否?这不生动地说明了人格决定钱格吗?
2、渴望程度决定努力程度,正确方向上的努力程度决定成绩。首先,更贫困不一定对钱的渴望就更强,很多人爱钱,却只想无成本地获取。其次,早出晚归,看上去付出极大的辛劳也挣不到钱,但依然干着这份活,就说明他们根本没有改变的动力。至少没有技能之类的,都是托词,社会上到处都是学习机会。如果他们不愿改变,只能证明其实他们没那么想让生活变得更好,或者他们认为学习太辛苦了,比苦力更辛苦。这就是富人与穷人最本质的区别。
3、花钱比省钱更重要,开源和节流冲突矛盾时要懂得开源比节流更重要,但并不是说要浪费奢侈,适度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锤子手机的创始人罗永浩说:“一个人可劲儿省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书中提到,作为劳苦大众,想要快速提高收入就得在保证劳动性收入不缩水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资产性收入在你的总收入中的占比,而只有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能力与资产,并将它们自带的红利利用起来,方能使自己的赚钱速度跑赢大多数人,从而从下层通道慢慢地往上挪。
4、那些愚弄自己的努力。努力的效果累计,不在于努力的时间段,不在于磨了多久,而在于有效时间有多少。有效时间,首先指的是花在有效学习区域里的时间,其次这个时间是“学习总时间*学习效率”后得出的时间。学习区是知识和技能都是我们能懂但不太懂的,属于那种跳跳能够到的高度,充满了新颖和挑战。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扩展边界来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这才是学习和提升的有效区域。
5、劳动力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凝结在上面的无差别的劳动,还取决于需求和可替代性。从纵向说要尽量避开这些几乎无法靠积累达到飞跃的技能和工作。从横向看,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攻陷那些被组合频率更高的技能。
6、让别人挣到钱就是让自己挣到钱。你拥有哪些资源,自己又是否处在那些资源的核心交汇点,给别人带来价值,你才能盈利。 不管是直接合作,还是间接合作,这里面的挣钱逻辑还是有相通的地方,就是我们在自己挣钱之前,先要想明白,如何让别人同时更好地挣到钱,甚至是如何先让别人通过你挣到钱。这让我想到了批发葡萄,批发商得时时刻刻站在商贩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批货的价格、成色等是否合理能被消费者所接受,只有商贩获利才能让批发商也获利,合作挣钱 。
7、学会用风险盈利,进行风险和收益的概率性博弈去盈利。书中提到了一种方法,叫做“风险等价转化”你可以在你的知识体系中,找出一个经过检验的、你自己最确定的“真理”,将它当作杠杆进行风险转化。比如你很确定当这种小众投资品被大规模普及的时候,它的价格一定会比现在高得多,那么你就保持这根杠杆不动,这样原来的随机涨跌风险就转化成了一个判断风险,那就是它会不会被大规模普及。如果会,那我就应该买入并长期持有到大规模普及。如果不会,再去找其他杠杆。书中总结来说便是:以某些确定性的规律为杠杆,将无法判断的事通过条件式等价,转化为容易判断或自己更有把握判断的事,这就是利用逻辑进行风险的等价转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