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昨晚上跟你聊到转科(把政治改为化学),意味着要换班级,我看到的是你的不自信,不相信老师会同意,因为老师说过不准转班,把老师的话当成了圣旨。
我们俩可不可以打个赌?如果我帮你转科成功,你就得花61.8%的时间学习,包括看书;38.2%的时间你自由支配,想干什么都行(当然不能违法乱记),称为“黄金分割时间”。转不成就反过来,61.8%的时间你自由支配,必须花38.2%的时间学习、读书。我相信“太过努力是干不好事情的”,需要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正是跟你说的,你一天到晚地看书,我同样会说你,人生不只有一面。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非常赞同,儿子与父亲终有一场战争,孩子赢了是喜剧,父亲赢了是悲剧,说明孩子还没有足够强大。让我们一起挑战不确定的未来。
你转化学科我最担心的是你“讨厌化学”,或者说化学成绩无法提升。如果只能是现在的成绩,在479分的“物生政组合”和419分的“物化生组合”中选择,我绝对不会选物化生,也就是不用换科,多了60分,相差的是4万多名,肯定可以选择的学校会更多一些。
也就是录取位次越低学校的学校,限制会越少,就算是这个学校限制,其他学校也会不限制,学校多了,选择也就多了,就不必要换学科了。比如姐姐选的“网络与新媒体”,你现在的组合,姐姐的分数,不限化学科就有以下3所学校:湖北理工学院(录取位次61108),山东政法大学(录取位次60353),浙江传媒学院(录取位次50370,姐姐填的也是这所学校,只是还有两个限化学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工程”的专业,一样的分数,不一样的选择)。
因此我认为,选好志愿是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叫做目标清晰。“清晰、专注、反馈、匹配”称为学习的万能公式,有了清晰的目标,才会全力以赴去完成,然后及时纠正不合适的地方,觉得太难了是因为不匹配,需要降低目标,或者是把目标再细分成可以完成的小目标。
因此我觉得,你决定改选化学后,又能够帮你改选化学科,你需要学习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一步一步地走,努力记住已经学会了的,把它记得滚瓜烂熟,成为记忆桩,而不是急于求成,后面又忘记了的猴子搬玉米,捡一个丢一个,最后什么也没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多一分有多一分的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我对自己很满意,才是我希望你转选化学科的目的,否则我宁愿不转。
转科当然是希望你更努力,也能让你的努力更有意义。
网上说有个安徽的考生,考了645分(5992名),折算成贵州的成绩是613分5884名(614分就是6049名),找不到985、211的大学上,就因为没有选择化学。
我才明白,没有选化学的物理组合,如同带了一双左脚鞋去参加百米冲刺,看似装备齐全,实则处处受限。
一直在跟你说,学习是为了改变,不想改变是不用学习的。
前几天看到“学生”的解释,学字是觉字头,下面一个子字, 《道德经》中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就是说“品德高尚的人,看起来就像婴儿一样”,而“生”是生长、生发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要先觉察,再有一颗好奇的心,什么都可以去学,一切技能都是学习来的。也就是要像弟弟(或者说小可乐)一样,想学的东西,就去试一下,有新的发现,才会有新的喜悦,有生长才叫“学生”。当然这个学生,是把“学习的人”这个名词作为了动词的“学习生长”来理解。
学习是终于改变而始于觉察,也就是要先觉察到我要干什么,然后心怀敬畏去思考,怎么样才能够达到目的,能够生发出不一样的东西。
还有一个“临界知识”,也就是学习要达到一定的量才会爆发,因此在前面的学习中,只能是慢积跬步,换个说法是加速度,达到一定的速度后,学习才会更省力一点。
总之,就是昨天晚上你妈说的你,要买夜宵要早一点,早做准备,才能更从容。
才是读书学习的意义,“前面抓紧,后面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