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到陪伴。陪伴是亲子关系的前提。另外一个关系是分离。与孩子的陪伴,最终是走向分离。就像我们看到悬崖上的老鹰推小鹰一样,把它推向悬崖,让它学会自己飞翔。
陪伴与分离并不矛盾。我们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正确的亲子关系,是先陪伴,等孩子长大以后,才慢慢分离。可是有些家长,把这些做反了。孩子小时候,0~3岁是陪伴孩子的时候。可是有的家长忙,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人,这时候,该陪孩子,做到亲密的关系,却和孩子分离了。
到了孩子上小学,六岁以后,认为成绩重要,该分离的时候,家长却对孩子亲密起来。十二年和孩子亲密之后,却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说话,父母又想寻找一份亲密感,就特别想陪伴孩子。却发现越陪伴,和孩子的隔阂越大。该陪的时候不陪,该放手到时候又放不了手。却又去寻求亲密感。这就是这两个关系关键词,时间序位的错误。
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样的?如果说我们家长是生产厂家,那么孩子就是我们的产品,产品是要有一个说明书的。我们家长有没有读说明书,有没有读懂说明书,该做怎样的售后?这更需要家长的智慧,父母在孩子成长阶段有不同的角色。
在孩子0~6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深度的陪伴。这个时候陪伴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这个阶段孩子做一件事认可了,再做一件事认可了, 这时候就奠定了他们长大以后自信心的基础。
6到~12岁的孩子,我们应该做好孩子的导游,或者顾问。他们已经开始探索实践,我们要做到引导。12~18岁就需要慢慢的面临分离了。很多时候家长并不知道要面临分离,或者不舍得分离。对孩子的照顾事无巨细,孩子就会觉得很烦。这时候家长应该做到的是完全的支持,这是一个正常的亲子关系发展形态。从这个角度来看,陪伴和分离并不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是必然的一个发展阶段。
该和孩子分离却很难分离,可能眷恋的是孩子对我们的依恋,和言听计从。就像我们常说的,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我冷。这种妈妈并不相信孩子能把事情做好。
也有一种更加宽泛的陪伴和分离,比方说陪伴,陪伴是件好事,如果家长的陪伴变成了控制,首先孩子会完全尊从父母。孩子遵从你,有好的习惯,也有家长对生活的恐惧,全让孩子吸收了。妈妈不吃肉,孩子就不吃肉。妈妈不吃香菜,孩子就不吃香菜。孩子这只是生活习惯,其实隐藏在习惯下面的有太多东西。比如,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处理事情的方法,都潜藏在这当中。
另一个广义的分离。有人说孩子就不用管,撒手不管。家里就没有好好说话的习惯,可能只是询问几句。但很多时候,没有和孩子好好说话。我们现在所有的内心状况,其实都跟陪伴和分离有了根本关联。你所有现在的心理状况,有时会感觉到莫名的悲伤忧郁,愤怒或者控制不住自己的那种情绪。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经常用讨好来换取和伴侣的关系。在人际关系当中,不会拒绝、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敢争取应有的权利、工作当中觉得自信心不足、做很多事情都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做事情总怕出错、习惯性拖延、内心当中感受到自己的脆弱性格。在外面看哈哈大笑,其实在心里是孤独无助。
小我独自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是另外一种,过度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这样一部分。这样一部分完全是从我们成长的经历当中带来的。而这部分的最好疗愈,是让父母做好陪伴,懂得如何更好地支持,也就懂得了如何去分离,孩子才能够在这些问题上不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