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读完曾国藩自传,了解到曾国藩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半个圣人”(另外两个圣人是孔子和王阳明),关键原因之一是他每日写“克己省察录”,“去人欲存天理”,通过反省,革除掉自己身上的大量缺点,结合之前从很多文章中得知,大多数牛人都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经常反思总结自己的毛病,确保自己同样的错误不再犯,终有所成就。
在每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很少会对一天发生的事做总结和检讨,以至于有些错误我们总是在无意中不断的一犯再犯,大部分情况下当事人并无觉知。例如,曾经有个朋友A,自小我与她一起长大,虽不是很亲密的关系,但是一直在同一个班级里上课,对她印象比较深。她为人善良,性格开朗,一开始会有很多人与她交朋友,但逐渐的,她会和每个朋友产生矛盾,甚至翻脸,互相成为“仇敌”,最后剩下她一人,“孤家寡人”般的独来独往。小学-初中-高中均是这样。当然由于我和她一直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而且我更随性,她与我一直保持着联系。当时的我对她的境况百思不得其解,现在回想起来,有点理解她了。
A性格开朗阳光,在陌生的环境中,这样的性格起初很容易吸引到周围人对她的好感,朋友的数量迅速增加。但是随着新鲜感过后,她和朋友们的关系热度下降,趋于正常,她开始满眼看到的都是朋友的缺点,开始抱怨挑剔朋友,总觉得别人不如她好,有点瞧不起朋友的心态,慢慢的,朋友们就不愿和她再来往,她怕被抛弃,于是经常性的总是借由某个事件和朋友发生口角,接着不理睬对方,关系冷淡直至破裂,变成“孤家寡人”。这种行为模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重复一次,导致成年后身边的朋友也不多。
她人际关系的悲剧,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反省能力!
如果她在第一次和朋友发生矛盾时,有进行深入的反思,连续多年的人际交往噩梦早就终结了,可惜,那时的她不懂,也没人教。
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人无完人,但是从人性上讲,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才是最棒的。正如曾国藩所言,“诚不可欺”指的并不是说看到别人的缺点就马上指出来,这不叫“诚实”,这叫“愚痴”;“诚不可欺”指的是要对自己的心诚实,对别人的缺点你不用撒谎去掩饰,但是你可以选择不说,不作任何评论。这才是与人交往之道。但是年少的她不懂这些,只懂得老师上课教的“要诚实,不撒谎”,于是在现实中看到别人的缺点,自己心里就过不去,说好听点,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说难听点,是“一根筋死脑筋”。
不懂得反省,真的会让我们走很多弯路。从今天开始,反省日记写起来,培养觉知力,去除坏习惯。更真实的呈现你是什么样的人,”去人欲存天理“,做个更纯净的人,清醒通透活一生。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事找自己的毛病,并写出改进方案,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身,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