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从记事的那天起,知道自己的老家在菊潭。
父母是同乡人,两家相隔一条土路,却分属不同的生产队。母亲认识父亲时,父亲家穷的叮当响,奶奶织了几尺土布,给母亲做了一身嫁衣,就把母亲娶回了家里。
听父亲说,我家祖上是做大生意的,在县城县衙的那条街上,祖上的商铺占了半条街,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可叹盛极必衰,富不过三代。当年祖上误入歧途,吸食鸦片,痴迷其中,散尽家财,最后流落到城外耕田种地,风光不再。
虽然家道败落,但父亲还是上了私塾,是一个识文断字,喝过墨水,明晓大义的人。解放前,父亲加入民兵,参加过解放县城的战斗,腿部中弹受伤,立功受奖。
母亲文化不高,但很要强。小时候,看到富人家用“洋胰子”洗脸、洗衣,母亲就暗暗发誓,下定决心,长大了要不懈努力,过上这样的生活。在大集体的岁月里,母亲白天在生产队上挣工分,晚上在速成班里学识字,赶上了小学文化水平。
父母结婚后,父亲碾转到峡口商号里当学徒,学生意,“熬相公”。白天挑货下乡,晚上盘点算账。熬就了毅力意志,熬出了一身本事。国家工商改造、公私合营后,父亲变成了“公家人”,一生从事商贸工作。
母亲在生产队是个技术能手,积极分子。那年市里棉纺厂招工,村里推荐了母亲,母亲在考试中顺利过关被录取,但上岗前需要缴纳企业公积金,因为家里一穷二白,拿不出钱,最后只好放弃。母亲后来时常念叨此事,既是一生的遗憾,又是一生的骄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建设方兴未艾,急需人才。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后来,母亲跟着父亲来到了峡口参加工作,成为商贸战线的一名职工。
在马寅初《新人口论》遭受批判的年月里,母亲生了我们六个孩子。按照排行,上边是三个姑娘,下边是三个男孩。大姐出生时,因为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父母特别宠爱。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给她买了五盒铅笔,大姐用削铅刀不停地削,一天时间,竞然削掉了四十支,父亲依然不舍得拍她一巴掌。大姐年轻时,县里招录一名女兵,唯有大姐审验合格,因被关系户顶替,未能参军,常生感慨。大姐上过山,下过乡,工作踏实兢业,性格平和,与世无争,相夫教子,行稳致远。
二姐出生时,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副食品极度短缺,饿死人的事情时有发生。按照国家政策,吃商品粮户口家庭的孩子要下放到农村寄养。二姐被寄养到了故乡跟着奶奶生活,几年间吃尽了苦,受尽了罪。二姐为此想不明白,进入死胡同,常钻牛角尖,忌恨母亲,认为母亲最不亲她。其实母亲确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后来恢复政策,母亲凭寄养证重新为二姐办理了户口,安置了工作。虽然如此,在二姐的一生里,心中始终难以释怀。
三个姐姐中,三姐花容月貌,聪慧伶俐。最调皮,有能力,能折腾。工作干得得心应手,炒股炒得风声水起。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风光时腰缠万贯,股灾时一败涂地,最后欠下别人一身债务。一生漂泊四方,退休居无定所。所幸三姐具备经济头脑,惯历商海,大彻大悟,及时补救。只等慢慢苦尽甘来,东山再起。所以做人不可贪得无厌,见好就收,方得始终。
母亲一连生了三个丫头片子,奶奶心中有怨,常常发泄不满。直到母亲生下了大哥,奶奶才喜笑颜开,父亲也笑容满面。一切为了孙子,一切为了儿子,一家人对大哥的溺爱无以言表,无以复加。为大哥打制了虎头长命锁,购买了银手镯。见到好吃的就购,遇到好穿的就买,一家人众星捧月地娇惯,养成了大哥固执己见,不可理喻,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性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大哥长大后没有起到老大示范带头,宽厚忠孝的作用,这样的性格伴随了大哥一生,影响了他一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姐弟们顾全大局,念及亲情,依然摒弃成见,理解包容。
随后,母亲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生下了我和弟弟,我和弟弟只差一岁。对我来说,在家里总是感觉可有可无,父母忙于工作,三四岁时,我和二姐一样,被送回故乡跟着奶奶生活,糊糊涂涂地上了一年级,二年级后被接回母亲身边,才有了家的归宿感。父母为了工作,两地分居。初中三年,我跟随父亲生活。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忙碌奔波,我上学放学,怀惴饭票,在单位伙房就餐。每天只要能和父亲见上一面,我就倍感珍惜。这样的日子仅仅持续到高中,那年,父亲、奶奶先后患病去逝,我才知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做人不能怨天尤人,全靠自己。备战高考,参加工作,在红尘里奔波东西,忙于生计,终于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弟弟是家里的老小,倍受父母疼爱。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弟弟还没有和母亲分床。弟弟学业不精,母亲为了弟弟,在弟弟初中毕业那年提前退休,让弟弟接班参加了工作。弟弟先后干过汽车修理工、客车售票员、市场管理员,虽然一生平平淡淡,但诚实可靠,心底善良,为人仗义,忠孝两全,是一个尽孝的儿子,衷情的丈夫,合格的父亲。在母亲生病去世前后的年月里,弟弟始终尽心尽力,不厌其烦,忙前忙后,精心照护,赢得了大家的由衷敬佩。
一辈子很快,流水般滑过,转眼间白雪覆盖了春花。岁月的屋檐下,我们一直在路上。生命中每一个开始和结束,都是最美的铭记。远去的,不必追,不伤感;纠结的,要放下,不惆怅;未来的,要接纳,要深爱。抱守初心,心平气和地过好每个当下,温和面对,温柔远送,期待沧桑过后,岁月终是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