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在此,老子对“大小多少”进行了进一步的生发阐释:处理难事要从易处入手,宏观目标要分解为各个微观的策略、战术目标去逐一加以实现。天下难事,必然开始于简易;天下大事,必然筑基于细微。胸怀天下是好事,但是度人者先自度,有了1才有100,因此,圣人始终不敢狂妄自大,不贪图铺大摊子,不追求独揽大权,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所以才能成就大事。
当然,这里头有一个要点,就是做大事难事,要从什么样的易处、细微处来着手。很多人创业、开小店,都是怀有宏大的愿景和情怀的,但就是起不来,这是为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知道要从小处入手扎实努力,却没有意识到,这个入手的点,是不是整个战略盘子的支点,能不能以这个点来一步步推动整个势。比方说,我们要把一块巨石推下山,如果只在边角处发力,一辈子都别想着能撼动它。那要怎么做呢?要找到巨石的重心在哪儿,再找一个撬棍,一个足以支撑的受力点,比方说在棍子下再垫一块小石头,这就是杠杆了,只要一发力,这石头或许就直接滚落了。
因此,能成功者,相当重要的两个素质,分别是脚踏实地、把握实质。有句评点历史人物的名言,叫“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正是这两个要素的生动诠释和注解。
这里头,吕端的部分比较好理解,小事放手大事在握。而关于诸葛亮的部分,却有得说道了。在演义里头,诸葛亮“多智近乎妖”的角色深入人心,可在历史上,诸葛亮真正的成就却是在内政方面,控制住蜀汉两大官僚集团的冲突烈度,平息西南少数民族的反叛,以困窘的国力勉强支撑三国鼎立的战略均势,这其中,件件都是既考验战略眼光又考验政治智慧,还高度依赖执行力的重大挑战。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指挥风格太过保守,在用人上也有不小的缺憾,但是设身处地想想,诸葛亮推动任何策略、战术行动的第一考量,必须也只能是维护蜀汉政权脆弱的生存状态和权力平衡。从军事上说,即便突破曹魏祁山防线、兵临长安城下又如何?交通线难以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十万的总兵力连维持占领区都显得吃力,更不用说与骑兵占优的魏军在关中平原展开战略决战了。所以说,从蜀汉丞相的这个角色来说,诸葛亮的许多争议性举措背后,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以及“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深深叹息。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那么,以之前的主张为标准,我们就很容易判断一个企业领导人走向成功的概率了。假设一个领导人,经常说大话拍胸脯,表现出一幅老子什么都能搞定的模样,合作者就要小心了。轻易许诺的,往往是根本不经实际考量,而很难践信守诺,动不动就跳票的那种。还有一种,就是进行规划部署的时候满嘴跑火车,觉得什么都是“这个好办”、“这个简单”,那么一旦进入实战阶段,往往就会被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所延宕、甚至击倒。因此,真正靠谱的领导人,应当是那种事前审慎考虑各种可能性和风险,不轻视任何人、任何事,而一旦决定干则动如雷霆、抓住要点一干到底。这样的人,如果再不成功,那实在是没天理了。
(待续)